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郭士英:警惕粮食大国关系的新筹码

[ 作者:郭士英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31 录入:19 ]

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在逐步提升,不仅因为原油、军事,还有粮食优势。鉴于目前中美俄三国的微妙关系,这里做个简单的摸底和探讨。

近年来,由于普京政府对农业的高度重视,本就土地丰富和成本低廉的俄罗斯,粮食种植与出口越来越多。俄罗斯向130多个国家出口粮食,最大买家有埃及、土耳其和伊朗等国。2015年俄罗斯粮食和食品出口共赚得200多亿美元,创最高纪录,高于武器出口的创汇额,同期食品进口则大幅减少40%。

美国农业部的资料显示:从2015年7月1日到2016年6月30日的农业年,俄罗斯粮食出口达3500吨,小麦超过2450万吨。小麦出口首次超过美国350万吨,超过第二大粮食出口国加拿大200万吨。一年前俄罗斯还位于第三名。同时,美国和加拿大的农产品(000061,买入)出口量或创44年来最低。据分析,俄罗斯的这一发展势头还将会继续下去。

中国未来从俄罗斯进口的(非转基因)粮食会越来越多。中俄两国于2015年12月17日签署了规定俄罗斯出口中国小麦、玉米、大米、大豆、油菜的检疫要求的议定书。中国允许进口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新西伯利亚州、鄂木斯克州出产的小麦。

中国粮食情况:供给侧看,2010年以来我国三大主粮总产量从4.25亿吨提高到5.01亿吨,增产17.70%,玉米增产幅度达33.10%;小麦次之,增产16.30%;稻谷最少,增产4.79%。从需求侧看,粮食总体消费量小幅平稳增长,2010年~2015年我国三大主粮消费量从4.53亿吨小幅上涨到4.74亿吨,仅上涨4.63%,比供给上涨幅度低15.2个百分点。玉米消费量上涨13.76%,比供给上涨幅度低21.5个百分点;稻谷仅上涨0.22%,小麦甚至下降1.8%。

2015/2016年度玉米、小麦、稻谷库存预计高达2.54亿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徐鸣日前说:“在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进口依存度80%以上)。”

中国是粮食净进口国,2015年中国粮食超量进口1亿吨。粮食净进口依存反应的粮食安全程度是:5%以下是安全状态,5%-13%是基本安全状态,13%-18%是不安全状态,18%以上为危机状态。中国虽然目前仍处于安全状态,但在2015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的排名中,综合排名为第42位。显然粮食安全问题不能仅看现有进口量。

我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20%以上的人口,国内主粮自给率大约95%,毕竟还有大约5%的缺口,基本出于安全状态,但根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进口依存度呈现上升趋势。

虽然当前中国粮食问题看似并不紧张,而且全球来看,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驱动CPI大幅走高的局面也不会很快发生。但问题是:未来一旦美俄关系靠近或者和中国与这两个国家开始疏远乃至对抗,那中国的粮食问题可能比原油更加险要。

根据经济周期分析和近年货币泛滥的情况,经济长期低迷和大萧条后期,全球大通胀一定会扑面而来。这次的通胀回归,将不再是资产价格的膨胀,而是以生活用品为主的真实的CPI大涨。这将会给贫富差距极大分化的社会稳定带来分量很足的威胁。粮食应该是未来物价上涨的龙头,如果主要生产国出现灾难性气候,那么,两三年后全球通胀可能会非常严重。

从2003年到2016年,中国粮食产量由8613亿斤增加到12325亿斤。然而,中国的连年增产与超标使用化肥和农药有关产,未来在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双重约束下,持续增产难度很大。政府收储政策在去年逐渐淡出,庞大的农产品国家储备正在逐步被消耗,真正的危机会在库存低位时发生。由于农村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和农业产出效率持续偏低问题等,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未来产出预计也是持续下滑的态势。再看城市阶层和部分乡村,大大小小的饭店和酒席上,到处都是不必要的大吃大喝,剩菜剩饭的惊人浪费几乎比比皆是,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勤俭节约之风早已不在。

“民以食为天”,人口大国一旦遭遇粮食短缺,其他社会工作和经济成就都会大幅逊色。从长计议,不得不防。输不起,就需要未雨绸缪。由于粮食价格长期低迷,中国农户的种植积极性有所下降。根据统计,这种下降周期可能维持8-10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以至于供大于求,谷贱伤农,直接导致1998~2003年我国粮食大幅减产15.9%。直到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才达到5.29亿吨,略超过1998年的水平。为此,建议中国的农业供给侧改革要特别前瞻国际格局新变化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的新隐患——未来大国博弈的又一关键点。

(作者:一德期货首席经济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公众号 一德菁英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