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林立等:生态农业兼具农民生计生产生态三赢局面

[ 作者:林立 何雅婷 范美玲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11 录入:王惠敏 ]

近两年常听到“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一词,它和有机农业有何不同之处?简而言之,生态农业是一种全面性地考量农地利用方式及生物保育,以共荣共存为操作精神。若要更进一步的认识生态农业,可参考以下由笔者翻译自Ecoagriculture Partners websitehttp:// ecoagriculture.org/)之问答集。

1.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种以地景管理的方法,来达到生物多样性与永续生态系统服务、足够粮食生产、促进农村生计共三项目标。

生态农业观念在21世纪出现。人类对有限的土地有了空前的需求,想要增加50%100%全球食物生产量来改善上百万穷人的生活质量,并同时保护维持人类生活的野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这些需求若要同时达成,解决方法就必定要在同一个地理空间建立一套土地利用系统。因此,“生态农业”一词就此诞生。

生态农业在以地景尺度来操作时,增进野生动植物保育与农业生产的概念,以及促进乡村生活,三者是可以互补的活动。

生态农业不只是农业系统的多样,还有不同地景的交错镶嵌及充分利用,包含森林、人类居所、海岸及水域。自然保留地及农业生产地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去界定,以及增加彼此之协力作用则是生态农业需考量的重要关键。举例说明,假使一处自然保留地可以提供邻近农场干净的水源及天然的虫害防治功能,使得农作物处于高生产状态,便能缓和农场主人为了扩充农地而造成的自然压力。而自然保留地是否健康系受到外围农业生产的型态所影响,所以农地经营者必须将保育列入考量目标。因此,生态农业的重要特质就是每位土地管理者与操作者必须相互沟通合作,因为生态农业很难只依靠个人执行,而必须仰赖所有与这块土地相关的权益关系人共同合作来达成。生态农业的观念,首次于2003Jeffrey McNeelySara Scherr共同发表的Ecoagriculture书籍中公开。

2.为何生态农业要定义在地景尺度上?

地景是由当地地形、植被、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聚落共同组成的一群生态系统,生态农业目标是为了维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永续农业生产,以及致力改善当地居民的生计,所以无法只由一个农场或一块土地构成,必须与一定范围的地景尺度作联结,若要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就必须将此地景内所有元素视为一体。

地景该如何定义取决于当地的状况,可以由自然、历史、文化习俗、活动及价值观来定义或界定,也可同时包含上述数个特色来定义,各特色之间彼此都会互相影响。有的地景范围非常辽阔,例如中西非的刚果盆地地景尺度就相当大,因为其地形变化不大几乎一样;但像西欧的地景尺度就很小,其地形样貌变化多端,相邻土地之间利用状况也非常多元,所以地景尺度在划分后就相对较小。

3.生态农业和其他相似的永续农法或朴门农法有何关联?

生态农业的价值观与现存的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永续农业、朴门农业、农业生态、自然资源经营管理、有机农业、混农林业、保育农业、保护区经营等。事实上,生态农业地景具备上述许多特质,生态农业着重在如何规划及经营乡村土地利用,其经营架构具备以下四个重要特征:

1)大尺度

生态农业跳脱单一农场经营的视野,站在更广大的地景角度来检视并规划不同土地利用间的交互作用,此外还能充分解读此地景范围内野生动植物族群动态及流域的实质功能。另外若与短时间的现象衡量相比,经营生态农业的时间若拉长会有更明显的加乘效果,因此生态农业倡导者通常会进行比一般更长时间的分析。

2)重视协力效应

生态农业着重在保育、农业生产及乡村生活三者之间所产生的需求与彼此协力的机会。就部分而言,生态农业的研究及监测常在寻求认定这些协同效应的方式。

3)着重在权益关系人的合作

生态农业地景的经营,需要仰赖支持地景尺度内各种权益关系人共同合作来维持多样的环境及社会经济目标,开发出适当方法来达成保育、生产及生活三赢的局面。

4)保育和农业生产同样重要

在千禧年生态系统评估下,生态农业透过强调生态系统服务可维持永续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将保育概念带进农业及乡村发展,所以生态农业同样强调维持当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概念。因此,藉由在农业方面发展出兼顾生态友善及增加居民生计的农事操作方法,可让保育学家有效的发挥其保育自然保留区内与区外的效益。

4.哪些地区的生态农业特别重要?

1)生态系地景严重遭受破坏,其农业、农民生计及生物多样性皆需依靠生态系统的重建,地球上还有许多地区面临生态系统破坏,同时为达成千禧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这些地区面临极大挑战。世界三分之二的穷人仰赖着农业工作维生,唯有增加他们的生产性资产的基础及促成长远的地景规划,才能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健康及多样的生态系统。

2)该地区居民生计依赖保护区内或保护区周边的农事活动,但此情况下常分裂为两派主张:为了保留自然地而忽视农地重要性的保育学者,以及主张有耕地才能维持生活的农业学者,两派各持偏颇看法的情况下,对此地区没有任何帮助及好处。面临人口增加而耕地相对减少的情况下,乡村行动者开始对受到官方保护的自然保留地展开交流活动,最终对于这片地景产生的结果是好的、坏的或互利共生的,都取决于是否拥有一个深思熟虑的土地经营蓝图。

5.为什么农业区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育是重要的?

人类的农业活动深深影响地球,世界将近三分之一的陆域深受耕地及牧场所影响。即使休耕地也是耕作循环的一部分,甚至也成为果园、放牧地或林产的一部分。

此外,世界上十万个保护区当中,大部分也都包含大面积的农耕用地,超过一半以上的这些物种丰富区域住着大量的人口,他们依靠农业、林业、畜牧及捕鱼维持生活。现代农业的频繁操作常威胁到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以及人类与动植物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服务。超过70%的淡水被人类用来灌溉作物,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水文循环。再者,肥料、农药及农业废弃物也威胁到生物栖所及下游保护区。农业土地的翻耕清理使得生物的食物来源和栖地减少,以及从事未考量永续性的渔业活动,将消耗淡水及海洋渔产。此外,某些特定单一作物的种植种与贩售,减少农产品的多样性,种植多样化的水果、蔬菜及谷类已不可复见。全球农业生产需求增加,以农业地景经营提升生产率及促进生物多样性保育势在必行,野生生物的多样性仰赖农业生产者以保护栖地的操作方式来维持,相同的,农业生产也需靠健康且多样的生态系统来维持。

6.为什么农夫和乡村社区应关注生态农业,有哪些诱因得以让他们执行呢?

各个农业社区居民在其生态系统及多样性上扮演着大总管的角色,他们依靠土地及自然资源就必须拥有保育伦理,因为农业生产倚赖一定程度的生态系统服务,而野生植物亦提供牲畜饲料、燃料、药物、土壤养分及农民的建材来源,也是构成文化、信仰及人类精神的必要元素。

既然全球的农业都需要生态农业的概念来执行,农业生产者及社区民众就必须共同来促成。为达此目的,农夫更应该始终如一地保护造福他们生计的生物多样性。

从以往经验得知,有些诱因说服农民及他们的社区继续维持或转为朝向生态农业地景的方式操作,说明如下:

◆生态农业的操作方式可减少农夫的生产成本、增加/维持稳定产量,或改善产品质量。例如在欧洲、美国及津巴布韦使用的农牧轮作系统,比起圈养牲畜的方式,可明显减少每日投入的生产成本,并能减少土地的劣化及增加野生动物栖所。

◆农村社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计、文化、精神及审美等价值观,通常都会主动保留当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例如肯亚西部的农夫会动员大家保护社区内外受到威胁的林地,因为这些林地保留了当地的水资源及药用植物。西非则是因为宗教信仰保留“圣林”(sacred groves),至今才得以让原始森林完整保存下来。

◆农夫们可从那些支持生态友善农产品的市场管道寻求增加收入的机会,目前有超过80个生态验证方案,提供环境友善操作的农民用自己生产的农作物赚取比平常更高的收入。

◆有些非农业的受惠者因接收到优良的生态系统服务而愿意付费,因此农夫可从中获得额外收入,包括土壤碳封存而产生的碳排放补偿费,以及林木保护及水质净化的费用。

◆农夫们寻求遵守环境规范和增加农民生计的操作方式,同时也维持或改善他们的农业生活。在美国,切萨皮克湾的农夫们在河岸周遭种植多年生植物做为缓冲带,提供鸟类和野生动物栖地,这样可同时净化水质调节和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

7.生态农业策略如何帮助供应地球食物、保存生物多样性和农村生计?

农业生产和生态保育策略常互相面临冲突,陷入重要的权衡拿捏,且经济及市场通常不利于农夫与社区发展生态农业,因为政府为了使农业达到最大产量而提供补贴,造成农地纷纷转变为大面积单一作物栽培的景象,原有的水塘和田边缓冲带也伴随着消失。然而多样化的农作物系统实质上需周遭的生物多样性效益来支持,而经济上的支持则需要能够接受多元农产品的消费市场,但往往这种市场都在惨淡经营。

然而新的证据显示,在生态农业执行上比生物多样性执行者及政策制定者想象中有更多促成协力作用的机会。在McNeely-Scherr书中提到的36个生态农业案例当中,有24个例子可以增加作物产量,其中10个案例也说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并不会降低农业产值;36例中亦有28例证实导入生态农业概念后收入不减反增,另外5例则是收入持平不受影响。在实现农业生产及生物多样性保育之间潜在的冲突,因为常执着于为了达到一种利益而必须牺牲另一个,却忽略了彼此之间其实有相辅相成的可能。有些情况下,可以策略性地用较简单的方式促成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例如聚焦在生态敏感地区生产者的活动。农耕系统需要由研究农业、生态、营销、政策制定者及投资者共同开发综合性的方式,以及产品更多元化的市场通路来达成可行的永续解决方案。

8.为何保育学家应该关注生态农业的发展?

传统而言,保育学家及农业专家之间存在着意见分岐的情况,因为保育学家希望将土地作为保护野生生物多样性用,而农业学家希望将土地做为生产用。其实超过半数的动植物主要生存于保留区之外(意指在农地),所以亟需消弭保育及农业生产之间的隔阂。举例来说,保育人员直接在农业区范围里设立溼地来保育鸟类族群是倍受批评的,这是需要农民自主发起才会发挥效果,因此生态农业的概念就是做为达成这两种目标的重要桥梁。

9.什么样的土地管理方式对达成生态农业的目标是有帮助的?

农地为同时达成生物多样性保育、食物生产和村民生计三样目标,需要一套与当地社区合作并增加他们福利的管理方式来保护野生动植物栖地和生态系统功能,此种土地经营方式须包括以下内容:

◆同时维持当地农业、畜牧业者及林木,介于社区-保育区之间的农地是达成生物多样的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关键,社区里若有愈多农民及放牧者共同管理这些保育区,则达成生态农业的成功机会愈高。

◆与农业区内的非农耕地、森林片段及湿地结合开发栖地网络廊道来支持生物多样的扩大,这种方式对于可大范围迁移性的物种特别有用,包括授粉者及天敌的增加,对农业害虫控制很有助益。

◆为了让现有农地、林地、草地及渔业的利用方式增加生产,而减少将自然区域转变为农业范围的情形。

◆重新调整农业系统使之模仿天然植栽及生态演替,整合乔木、灌木及草类融入农业生产系统,将可增加整个地景的生态系统服务。

◆以强调知识投入的方式来引导农民管理农业废弃物,进而保护农地周围的生态系统服务,这些知识包含作物、牲畜及营养系统的综合管理、对于有机及非有机农业的精准施肥,以及轮作增进土壤肥力等。

◆鼓励那些对于周遭的生态系统有最小负面影响的土壤、水源及植栽管理策略,这些实施包含保育耕作、调整休耕制度、作物与绿肥之间的应用、间作及牲畜多样化。

10.传统在地知识生态农业方面扮演什么角色?

几个世纪以来,很多在地生活者及乡村社区,发展、维持及适应不同型式的生态农业。当地的农夫、牧人、渔夫、森林使用者及其他社区成员皆是乡村土地的管理者,他们的知识、传统、土地使用方式及资源经营对于生态农业系统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助益。主流的生态农业在于动员当地社区成为生态农业的核心领导者,进行政策的倡导或组织的改造,社区之间若面临相似的挑战也能分享彼此的疑问、意见及解决方法。当地的社区同时也需要一个有效的管道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给予国家政策决定者和国际间的社区交流,使之在生态农业政策的目标设定发展上扮演核心的角色。

11.生态农业策略如何能达到千禧年发展目标(MDGs)?

千禧年发展目标,是要在2015年之前达成减少贫穷人口数、停止艾滋病的传播及普及全球教育。生态农业策略对于达成千禧年发展目标势在必行,特别是解决贫穷与饥饿、水源与卫生以及永续环境的部分。千禧年发展目标若没有保障乡村贫穷家庭的抚养与收入,就不能达成目标,同时为了长久维持他们的生活,还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全球估计有8亿人口没有足够的食物,其中一半是小佃农,五分之一没有自己的土地,十分之一依靠牧场、森林和渔业为生,他们主要解决贫穷与饥饿的办法就是维持或增加作物、畜牧与林业产量以及渔获量。

要达成千禧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契机,即为投入当地土地的经营管理,包括生态农业策略的经营便可促进乡村生活、永续环境及食物安全三者之间的协力作用。

12.生态农业为何能支持千禧年生态系统评估(MEA)的建议?

MEA认为生态系统服务的下降与不稳定是达成千禧年发展目标的障碍,这也是造成贫穷的主要原因,且往后的50年还会愈来愈糟,而生态农业策略可支持一些MEA提出的推测:

◆可减少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负面的交互作用,且反而能促进正向的协力作用,保存或增强农业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

◆尽管目前各单位之间有横向沟通的机制,但在乡村发展、农业与生物多样性的优先发展顺序设定及投资计划仍然是分开处理的,同一块地域内仍缺乏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沟通协调单位,生态农业策略将可酝酿出各部门之间逐渐产生生态系统管理的整合机制。

◆扶植跨域机构将可支持各种权益关系人共同管理土地,生态农业策略鼓励这些机构具有处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廊道、溪流及共有生态系统区域的跨域管理问题的能力。

◆社区领导藉由构筑能力和培训计划来恢复传统的在地知识,并充分认知到有效的生态系统管理需要建构在当地的特质和历史知识上。

◆有效生态经营在各样尺度上需要多角度的参与及协商,各种权益关系人必须带着遵循生态、生活及生产的心态,多面向沟通来达成兼顾上述三者的协议。

结语

阅读以上问答集之后,可以知道生态农业概念能提升乡村生活、永续环境及食物安全,是兼顾农业与生态保育经营的最好方式。过程中衍生的复杂问题,仰赖各种专长背景的权益关系人参与讨论并提出土地经营方案,以平衡农业生产与生态保育间的冲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花莲农业改良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