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不该随意借调大学生村官》的报道引发强烈反响。处在新的选人用人制度落地的关键期,大学生村官如何使用?村级班子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人才流动应该有着怎样的合理区间?这些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基层,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县乡两级有事,村官就顶上去。年初制定计划忙、年中各种突击忙、年关各种迎检忙,正因为各种忙,所以,村官就经常滞留在镇上、县上,有些是临时抽调,有的村官一待就是两三年。
其实,村官姓村,这是举贤的初衷;村官在村,这才是应有之义。国家出台大学生村官制度,一是看好这些有培养前景的大学生,希望他们能从基层开始,逐渐积累实际工作能力,增进和群众的感情,激发其进一步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二是借助大学生智力、视野、思维优势,帮助乡村实现弯道超车、超前发展,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确保如期全面实现小康。虽然就人才的培养和进退流转而言,我们并不一定非要把个体永久性地安放在某个位置,但是,既来之,则安之,大学生村官姓“村”,决定了扎根乡村、服务村民,才是他们的立身之本、价值之要。制度的规定必须坚守,如果村官的流动性被人为的加大,那么,村官这个岗位就会被那些好逸恶劳者、既得利益者和权利寻租者盯上,当作人生的“跳板”和“敲门砖”,甚至成为权钱交易的新温床,滋生出新的腐败来。
当然,出于工作的整体考虑,临时抽调大学生村官到镇上乃至县里市里帮忙,并无不可。但有借应有还,一旦既定事务处理完毕,就应该让他们回到乡村,制度的要求不可偏废。当然,不可否认,也有部分大学生村官是主动提出借调,以求远离脏乱差的农村,躲避“难缠”的村务,甚至希望以“帮忙”为跳板,成为机关干部。因此,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大学生村官姓“村”的身份底色,让他们被“还回来”后,自身不会有失落感;另一方面,要经常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大学生村官坚定留守乡村的信念。同时,要创新用人机制,让他们意识到广阔的农村天地里更容易大有作为,而且有为就有位,在找准将来发展方向的同时,带给农村更多发展的构想、作为和实绩。
当然,村级末梢的艰苦勿庸置疑,而艰苦的地方才容易锻炼人、造就人。对于主动到基层一线去的村官们,政务体系内要更多一些干当人梯的情怀,发扬好“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带领他们在一线干事创业,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健康成长。我们很期待,在村官岗位更加规范后,作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棒者们”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作者单位:绵阳市安州区兴仁乡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