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靳李君: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安全这根弦

[ 作者:靳李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09 录入:王惠敏 ]

治国理政,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尽管我国自2004~2015年取得了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并且相关部门透露的最新信息也表明,今年的粮食产量有望突破6亿吨,但仍不能忘记我国粮食形势错综复杂,中长期粮食供求总量紧平衡与个别品种阶段性过剩并存的现实国情。对于粮食抛损浪费,仍要警钟长鸣,决不可放松“粮食安全之弦”。

现在有不少人或许认为,我国粮食行业已经“粮满为患”,“去库存”已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的确,对于个别品种粮食,确实存在市场消化慢、库存大的问题。以玉米为例,玉米“去库存”任务确实相当严峻。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玉米产量、储备量增加;另一方面,玉米的南北市场价格、国内外市场价格“双双倒挂”,而与此同时,玉米的需求又有所减少。正是在这样的双重作用下,玉米等粮食出现了高库存情况。

不过这种高库存现象并不普遍,还有个别种类的粮食生产任务还十分迫切。中国食品(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院在发布《2015~2016年中国粮食安全(评估)发展报告》时就曾指出,中国粮食行业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小麦基本安全或者弱安全;稻谷基本安全或者弱安全;食用油、花生、大豆进口率太高不安全。面对此种形势,人们尤其是“关键部门”务必充分认识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可掉以轻心。

因此,不管是餐桌上的浪费,还是餐桌外的损失,都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同时保持清醒头脑,积极应对不必要的浪费损耗问题。

有报道显示,中国粮食产后损失惊人,每年的粮食损失浪费量大约相当于2亿亩耕地的产量,比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省一年的产量还要多。根据测算,中国粮食产后仅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达700亿斤以上。这些损失让人触目惊心,更令人痛心。管好粮仓,降低损耗,杜绝浪费,一定程度上来说,其意义不啻守住耕地红线。

因此,对粮食生产后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精细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也在此呼吁,在粮食运储管理上,用创新、有效的技术代替传统、低效的手段,同时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共同参与,做好硬件设施建设和普及科学储粮知识的工作,切实将科学管理贯穿在粮食减损的每一个环节,真正把“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传统发扬光大。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河南经济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