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与干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必须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和法则。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质上是基于客观规律上的科学扶贫、科学脱贫。因此,要坚持科学态度、善用辩证思维,注重研究与把握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多种“科学效应”,统筹兼顾,精准施策,从而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发挥“乘数效应”,增强扶贫效益
乘数效应,指一个变量的增加会以倍增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变化。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必须改变单纯依靠“输血”的做法,瞄准“造血”做“乘法”,增强扶贫效益。一要提高产业扶贫实效,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加大特色种养业支持力度,统筹推进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二要扎实推进就业脱贫,创新“就业扶贫驿站”载体建设,为扶贫车间、电商服务中心等提供基础设施,加大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为贫困劳动者就业提供精准帮扶服务。三要大力推进金融扶贫,着重为贫困户脱贫输“金”活“血”,解决扶贫小额信贷不到位的突出短板,确保“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稳脱贫”。
放大“协同效应”,凝聚攻坚合力
所谓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一致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推进脱贫攻坚,必须树立系统思维,坚持综合扶贫、持续扶贫,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让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爱社会协同发力,凝聚强大攻坚合力。一要强化专项扶贫。全面落实党委、政府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加大各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做到领导工作实、任务责任实、资金保障实。二是强化行业扶贫。围绕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确定各工程牵头部门,各负其责、各计其功。三要强化社会扶贫。推进省内县域结对帮扶,加强和改进定点扶贫工作,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确保落实扶贫责任;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打造扶贫公益品牌。
用活“头羊效应”,强化示范带动
“羊群”作为一个松散的组织,“领头羊”不可或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是“头羊效应”。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必须用好用活“头羊效应”,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一要加强党建引领。“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要把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作为重要任务,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发挥驻村工作队特别是贫困村“第一书记”的作用,让每位驻村工作队员沉得下去、住得下来,发挥应有作用。二要加强能人引导。注重培育一批政治思想好、发展意识强、引领作用大的致富能人,辐射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早日脱贫。三要加强典型引路。组织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奔小康的脱贫典型现身说法、传经送宝,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
化解“悬崖效应”,打好“政策补丁”
悬崖效应是指事物在变化的临界点(线)阶段或范围所发生的变化特征和结果,即由量变突破“度”引起质变。在脱贫政策的执行中,要把握好尺度,努力化解政策的“悬崖效应”,打好“政策补丁”,防止出现政策“鸿沟”、产生新的不公平。首先要齐头并进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脱贫攻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贫困村的脱贫攻坚成效明显,余下近8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非贫困村,但脱贫攻坚的工作重点、资金安排、项目布局仍明显倾向于贫困村,对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却关注较少。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在对各类贫困村“下药”治贫时,也要兼顾非贫困村的查漏补缺,让他们共享“阳光雨露”。同时要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与边缘贫困户脱贫“双轨并行、稳步到站”。目前的扶贫政策项目大多向建档立卡户倾斜,这固然无可厚非,但一些因病、因残致贫却未被纳入建档立卡户的边缘户,也渴望能得到帮助。要把对边缘户扶贫解困提上议事日程,通过点滴帮助,让他们感受温暖,重拾生活信心。
避免“木桶效应”,补齐补强“短板”
木桶效应告诉我们,一只桶盛水的多少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也称为短板效应。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将着力点放在补齐补强“短板”上,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开发新路。一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把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的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各方支持和帮扶力度,把新增资金、项目、措施重点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落实到位,坚决打好“硬仗中的硬仗”。二是着力提升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围绕教育、就业、医疗、文化、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谋划建设项目,安排建设任务,确保到2020年实现主要领域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强化基础设施扶贫。以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为抓手,着力解决贫困村基层组织弱化、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重视解决贫困地区吃水难、行路难、用电照明难等突出问题,继续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加快贫困地区电力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重视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克服“边际效应”,强化资金管理
边际效应又称边际递减效应,主要是指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呈现减少的趋势。当前,虽然全省扶贫面不断收窄,但扶贫边际效应递减现象逐渐显现,即每单位扶贫资金所带来的贫困人口的减少、贫困发生率的下降呈现减缓的趋势,扶贫任务日益艰巨。推进脱贫攻坚,要狠抓资金项目管理这个重点,强化对资金精准使用情况的考核,努力向强化资金管理要效益,切实克服扶贫资金“边际递减效应”。一要精准使用。根据脱贫攻坚规划和年度减贫目标任务,择优选定项目,严格按照“户申请、村申报、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程序,自下而上确定扶贫项目,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科学立项,用最短的时间健全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扶贫项目库,更好地精准使用扶贫资金。二要高效使用。围绕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贫困村出列标准,进一步落实资金、安排项目,确保扶贫资金直接到村到户,切实提高脱贫攻坚专项资金投放和使用效益。三要规范使用。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严格执行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相关规定,明确脱贫攻坚工作的“底线”“红线”“高压线”,使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尽职责。
运用“波纹效应”,营造良好氛围
波纹效应是一种物理学现象,就像把一块石子投到水里,平静的水面溅起波纹,一圈圈地扩散。推进脱贫攻坚,要注重运用“波纹效应”,加强宣传,因势利导,传递脱贫攻坚的正能量,激荡波峰迭起的强劲效应。比如,广泛宣传扶贫干部在推进精准扶贫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良好的用人导向形成干事创业氛围,从而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为精准扶贫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再如,注重发掘、总结基层一线的创新做法,大力宣传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事迹,形成一批推得出、打得响、可复制的扶贫模式和扶贫品牌。注重探索更多创新思路和举措,争取将更多如光伏扶贫、健康脱贫一样的安徽经验推广全国。
(作者单位:安徽省扶贫办)
本文原载于《安徽日报》(理论版) 2017-11-28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