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城镇研究方法
关于小城镇的研究方法,费孝通教授曾作以下介绍:“从已有的基础上做起,然后由点及面,找典型、立模式,逐步勾画出比较全面的轮廓。” 他的已有的研究基础是通过实地调查奠定的,因而他的小城镇研究一开始就摆脱了在概念中兜圈子、从书本到书本的经院式研究方法,而注重实地调查,力求在对小城镇的实际考察中形成与深化认识。
首先,崇尚实地调查,是费孝通教授治学方法的鲜明特征。费孝通教授以吴江小城镇为调查点进行深入分析,触到了小城镇问题的塔尖。“所谓塔尖是指吴江县小城镇建设的今天有可能是其他地区发展的明天;现在在这里出现的问题有可能将来在别的地方也会碰到。”
第二,多点实地考察,是费孝通教授小城镇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小城镇研究而言,费孝通教授从两个方向推进:一是横向扩展,即江苏省本身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发展到全国性的比较研究;二是纵深发展,即从农村——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以至整个城乡关系的综合研究。
第三,定性分析是费孝通教授进行小城镇研究的主要方法。他开展小城镇研究的第一步,是从调查具体的小城镇入手,对小城镇这一总体概念作定性的分析,即对不同的小城镇进行分类。
第四,类型比较法是费孝通从个别认识整体的基本方法。费孝通试图在分析各个类型的基础上,“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他始终相信,“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渐接近整体的”。从他纵横交叉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敏锐与远大的眼光,而不拘泥于个别微观社区的观察。
第五,真实地描述对象,是费孝通教授小城镇研究中的又一个方法特点。他指出,只要能自觉地、不留情面地把一切不符合实际的成分筛选掉,那么我们的文章就成为现实小城镇面貌的素描。
二、小城镇研究理论
第一,小城镇道路论
费孝通教授把小城镇界定为农村经济与社会的中心,那么他倡导小城镇建设就意味着强调农村城镇化。中国城市化是走大城市模式,还是走小城镇模式?费孝通教授主张后者。他指出,他当时提出小城镇问题,主要是从人口分布的角度去想的。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人口向大城市集中。集中程度超出城市负荷后,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称“大城市病”。事实证明大城市模式不利于广大民众安居乐业,况且这种模式与我国国情也很难接得拢。
小城镇为主、大中城市为辅,是费孝通教授主张的中国城市化道路。费孝通教授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目前已有12亿人口,大部分居住在农村。这十几亿人吃、住、工作的确是个大问题。多年来,由于我们严格控制城乡人口流动迁移,用行政手段划清城乡户口,农民进不了城,于是农村中“隐藏”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十来亿人如果都住进大中城市,需要花多少钱建设多少个大中城市?这根本没有现实可能性。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要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城市为辅。小城镇小则三五万人,大则也不超过十万余人。当然,大中城市也是需要的,但不宜多,布局要合理。目前我国城乡还存在二元分割结构和城乡“三大差别”,费孝通教授主张把“三大差别”和农民一起“消灭”在小城镇里。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资源浪费、污染环境、不讲规划等各种问题初期也是难免的,只要加强引导、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会逐步好转。
第二,小城镇发展动力论
小城镇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是农村工业化,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一部分村、乡(镇)企业建到了小城镇,从而给小城镇带来了人气与活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是乡镇工业兴起和发展的内在因素。费孝通教授指出,中国农民找到发展乡镇工业的道路是“逼上梁山”。乡镇工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新的劳动手段与新的劳动对象相结合的产物。发展乡镇工业是中国工业化的特殊道路。费孝通教授认为,多种多样的工业不宜集中在少数城市,而应当设法尽可能分散到广大农村里边去,称之为“工业下乡”。工业下乡的意图,是在国家经济结构中增加工业比重时人口不至于过分集中,甚至可以不产生大量脱离农村的劳动者,而在农工相辅、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实现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这可能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不同于西方工业国家发展模式的一个基本区别,也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可行道路。
费孝通教授主张发展农村特色工业,提出了农村工业化发展系统的思想。他指出,苏南农村经济与上海市联系较多,与常州、苏州、无锡、南通等市的联系次之。这就是说,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对苏南地区乡镇工业乃至整个地区的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起着中心的作用。城市工业、乡镇工业和农副业这三种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浑然一体,构成了一个区域经济的大系统。这是一个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实现工业化的发展系统,展现了“大鱼帮小鱼,小鱼帮虾米”的中国工业化的新模式。
费孝通教授把社会系统思想引入了乡镇企业研究。他指出,成熟的乡镇企业应当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系统,一方面,它要从城市输入大量的人才、信息;另一方面,它又要输出产品,投入市场,在交换中实现产品的价值。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取胜,不仅要看人才、信息等外来资源条件,关键的一环还在于企业内部,取决于乡镇企业这一社会系统的结构合理性,即有效的、灵活的、科学的管理。一个封闭的系统是不可能对外界发生影响的,而只有通过信息的不断反馈与传递,才能逐步使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信息是农村社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人口流动论
费孝通教授指出,“离土不离乡”和“离乡不背井”这两种方式,应该作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两条具体途径来进行研究。费孝通教授主张“做活人口这盘棋”,具体需要做两个棋眼:一是发展内地的小城镇这种人口蓄水库,一是疏散人口到地广人稀的边区开发资源。西部大开发应通过“东人西进”、“中人西移”与加速城市化进程,以人流、人气带动资金流、物流与资源开发,繁荣边区与强固边防。
三、区域经济发展观
费孝通教授在1983年《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即要从整体出发,探索每个地区发展的背景、条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发展特色,促使他进入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比较研究。“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都是费孝通教授提出的有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无论是“苏南模式”还是“珠江模式”,都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如果一成不变地看待这些“模式”,就会远离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模式”也不是“样板”,并不要求其他地区简单地去模仿与照搬照抄。
费孝通教授在经济区域研究方面的对策性建议,不仅在学术界有影响,而且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区域发展”、“经济区域”概念的使用与实际分析,是费孝通教授小城镇研究的深化与延伸。他认为,在农业传统悠久的中部地区,从农业到发展工业之间要有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可能就是发展庭院经济,为广大农民切实增加收入,早日脱贫致富,积累资金,自力发展乡镇企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加快中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沿欧亚大陆桥建设一条沟通东西、平衡南北的经济走廊,需要尽早提上日程。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