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周鹏飞:扶贫小举动折射大情怀

[ 作者:周鹏飞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14 录入:实习编辑 ]

近日,有“网红县委书记”之称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湖北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他在一篇署名文章中表示,有些贫困户“不懂感恩”,需要加强对群众的感恩教育。(11月9日 新京报)

“感恩”本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谢生活给予你的一切,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然而地方官为政府的份内工作及为百姓服务的行为求得感恩似有牵强之处。智慧的人,不应该总为自己没有的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做人如此、做事更应该如此,公职人员不能只盯着老百姓得到了什么,而应该着眼于还没有做什么。笔者认为,给扶贫工作注入“感恩元素”是政绩观的扭曲、是对政策的误解,更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不负责。

从现实来看,全国确实存在扶贫工作推进难的情况:一方面,“扶贫口号年年喊,一年更比一年响”,可干了很多年还是“涛声依旧”;另一方面,个别干部把脱贫目标落实在了资料上,为了“迎检过关”,过于将精力倾注于数据的提升和资料的完善,制定的政策与实际不符,群众看不到希望。尽管如此,我们的领导干部还是希望群众能感恩他们,试问?这样恩情你们是否受之有愧呢。

作为基层干部,不去想着如如何解群众之困,而把名利和政绩看得如此之重,纵然你是网红,也该为自己的不良言论负责到底。在精准脱贫政策不断更新和人们的思想及物质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政府只有将工作做好做细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才是当务之急,而不是有矛盾就号召什么“感恩教育”,回避自身问题。

“信心+行动”才是真扶贫。要想让这驾马车走得稳走得好就必须耐得住性子,持续发力。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改变观念,丢掉以往为群众送金钱、送物资的“施舍”作风和面子工程,改进工作方法,科学布局产业;其次,驻村干部要将贫苦户“当人看”,纠正他们对政府的依赖性,切实摸清楚底子,将“造血”与实际相结合,提振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信心;第三,纪检和督查部门要完善制度,加强监督,坚决惩治应扶不扶、扶富不扶贫等不公平现象和各类腐败问题。

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扶贫不是政绩,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件。是一份为民感情和社会责任,为官者只要深入基层困难户家里访贫问苦、制定措施、讲解政策,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用“真善美”的情怀和智慧带着他们走上致富路,百姓是不会忘记党和政府的这份“大情怀”。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民政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