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杨曦:建设新型城镇让农民工融入城市

[ 作者:杨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14 录入:实习编辑 ]

农民工是我国最主要的劳动生产力来源,特别是体力劳动以及重体力劳动,每年春节后大批农民工外出打工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在上海生活了17年的安徽农民工王培立觉得自己与城市的距离并没有拉近,反而越来越远。那永远追不上的房价,以及“潜伏”在上级领导来检查就得放假的民办小学的女儿,都是农民工王培立心里的痛。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农民工觉得自己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远,难以融入呢?

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差距大,住房情况、社会保障等都不能和城市工人同日而语。是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重要原因。农民工进城打工,提高自家的生活水平,但农民工的收入也只是和城市中中低收入水平相当。

农民工得不到平等的技术培训,子女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是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主要原因。农民工的生产方式只能停步在体力劳动以及重体力劳动,农民工的待遇一直停滞不前。子女由于得不到好的教育,义务教育结束,便重蹈父辈的覆辙踏上外出打工之路。

此外,城市人们对农民工的歧视态度,致使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观念上产生了心理障碍。农民工认为城市可望不可及,城市的“文化”把农民工视为异类。

让农民工真正的融入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拉近城乡之间的差距是关键。今年6月,宁德市农民工办制定出台《宁德市2016年农民工工作要点》,23项要点围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努力让农民工融入城市。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工享受到同等的社会保障;推行企业新型学徒试点工作多渠道促进就业转移,让农民工有技术,不仅仅依靠体力劳动获取报酬;落实“一视同仁”政策,城镇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向农民工子女开放,加大对农村师资力量的培训,向农村输送“新鲜血液”,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同等教育资源,让农民工没有“后顾之忧”;规范劳动用工条例,保障农民工利益;加强对农民工所在相关企业的监督,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相关企业的惩罚力度。

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对农民工而言,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仅是提高了生活水平、保障了社会福利,更重要的是自己也变成了“城里人”,把家也“搬”进了城市。

作者单位:安州区检察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