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卢优优:扶贫先扶德,增资先增知

[ 作者:卢优优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11 录入:实习编辑 ]

最近,湖北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撰文,公开谈了很多扶贫干部“早就想讲却不敢讲”的问题:有少数贫困户带着 “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 “我掐着你玩”的心态,被国家的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不如意就去找政府“碰瓷”;有少数贫困户对来家里帮扶的干部很麻木,认为干部比自己更得急,因为自己不脱贫干部交不了账。(2016年11月8日  人民日报)

一直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民生疾苦放在了党政工作的首位,为彻底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倾举国之力要将阻碍中国快速发展的“贫困” 二字碾碎,让中国人民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梦想时代。当前,扶贫工作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体现出党中央的高度关心和重视,也折射出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然而,却有部分因贫困被帮扶的对象,因私欲熏心,闹出了一幕幕看似“奇葩”可又令人揪心的闹剧,严重滞碍了当下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影响了其它广大百姓的积极性,并使得这一不良现象大有蔓延之势,成为了扶贫工作最大的拦路虎,其行为令人思之不由产生可恨可叹之情。

但剖析这一现象,不难发现有主要两种现象,其一是部分贫困人员因长期处于贫苦状态,致使文化水平偏低,素质提不上来,不善与人交往,信息来源少,从而导致在国家方针、政策方面表现为不知晓,不理解甚至茫然,在被扶贫的工作中,不理解,不支持,对扶贫项目缺少文化、理性的认识,对扶贫的资金认为是变相的救济金。其二是部分贫困人员的贫困不是客观原因造成,而是其主观上存在好逸恶劳的思想,成天无所事事,不思进取,属于“主动贫困”。当遇到“扶贫”这类国家主导的工作时,便认为是天赐良机,大有借机“捞一把”的心态,认为做什么工作都不如“拿钱最实惠”,便绞尽脑汁采取各种手段与政府“斗争”,为的就是妄图不劳而获。其三便是有些地方党委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一味强调贫困户的“刁钻”,没有深入细致的去了解和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认为扶贫工作就是自己的拖累,根本原因就是体察民情不够,不关心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的不当言行耿耿于怀,心胸狭隘,对被帮扶对象抱有抵触情绪。所以,各级党委政府在扶贫中首先要加强自身学习,认识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二要加大宣传力度,引起规模效应。三是要结合实际,尽可能的多组织被帮扶对象的文化知识学习,道德教育,从他们的内心“扶贫”做起,做到心灵和物质的双重脱贫。

扶贫不是形象工作,是真正惠及千万百姓家庭的民生福利,扶贫工作务必要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群众,针对不同被帮扶对象开展工作,只有不拘泥于形式,不畏难,不退缩,迎难而上才能圆满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职责和使命。

作者单位:绵阳市平武县农业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