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的快速稳步发展,得益于以市场化运行为基础,以政府“托底”为保障,在农业领域理顺“市场的手”和“政府的手”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支持政策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山东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既存在不少有利条件,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美国农业支持政策,对于推进山东的农业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农业产业集群是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显著特征,也是其农业发展到集约化阶段的必然要求。美国农业产业集群之所以发展水平和层次较高,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有现代农业科技的强力支撑,更为重要的是打造了大豆带、玉米带、棉花带、花生带等农业特色产业带,构建起联系紧密型的农业集群产业链条。美国通过打造农业产业集群,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推动区域间合作和要素聚集,助推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之间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主要特点是:农业服务科技化。这是美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突出优势。从服务体系看,从联邦到州、郡均设有完整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机构。从服务领域看,从农业生产到农业流通、农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均加强科技服务。从科技手段看,美国90%以上的农场已经实现全程现代机械化操作,80%以上的农场引入“互联网+”理念。农户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第一时间掌握农产品的出口动态信息,有计划地动态调整自己的种植和生产计划。经营管理现代化。美国农业发展引入工业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依托其专业细化的分工、高度集约的模式,积极推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目前,美国大农场平均规模达到170公顷,数量占到全国农场总数量的90%以上,占到全部农业总资产的80%以上。这就要求采取高度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农机公司建立紧密联系,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美国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核心,构筑起了严密的农业安全网。从近30年来美国农业政策的变化趋势看,主要思路是不断减少财政在农业领域的支出,充分发挥农业市场机制作用,降低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干预程度。主要特征是:一、以法案的方式,促进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从1985年美国出台的《粮食安全法案》开始,即采取减少冻结价差补贴、降低农产品贷款利率等手段,主要目的就是鼓励和引导种植者或者农场主密切关注农产品市场波动,确保农业生产与农业支持政策之间逐渐脱离。二、农业政策支持手段以收入支持为主要形式。传统的农业政策以及农业补贴,主要采取目标价格、贷款差额支付等政策方式。随着市场机制导向作用的充分发挥,逐渐采取直接收入支付和反周期支付等主要形式。三、农业政策支持环节向农产品消费和公共服务领域延伸。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对粮食市场的调控手段由市场控制向需求调节转化。例如,美国各级政府以政府采购的方式,采购过剩的农产品,提供给公立学校中家庭困难学生,或者以发放食品券的形式提供给低收入家庭。采取上述方式,能够进一步调整农产品市场供需,稳定农产品价格。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政府投资或政府资助的方式,加强中小型灌溉设施和梯田等农田水利建设。
农业面源污染是各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广泛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化肥、农药等,随着灌溉或者降水而形成地表径流,或者通过农田排水以及地下渗透等方式,进入到地下水源,进而造成水体污染的过程。美国主要通过技术控制来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包括三个方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定期授权发布改良农业生产的最新技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规范化肥、农药的施用方式和施用量。指导农民在耕作时采取最优化的用肥、用药方案,此类方案均经过实践检验成功,投入产出比处于最合理区间。通过实例和数据证明,农作物产量与化肥、农药施用量并不是始终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农民就不会花冤枉钱购买化肥、农药。及时采取过程阻断技术手段。在农业污染源即将进入地表或者地下水体前,及时进行末端隔离,例如打造滨岸缓冲带阻断体系,建设污染水体沉淀池等措施。实行最严格的日排放总量控制措施。严格区分农业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之间的界限,统筹考虑农业面源污染的总负荷分配等临界指标,严格控制各类污染水体超标。对于各州均以方案的方式规定其辖区内水质必须达到的标准,对于“超标”的水质,联邦政府将采取强制措施来确保水体质量的扭转,直至其水质符合强制性量化指标。
美国农业的快速稳步发展,得益于以市场化运行为基础,以政府“托底”为保障,在农业领域理顺“市场的手”和“政府的手”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支持政策的作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稳定农业种植面积、增加农场生产者收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美国的经验对山东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首先,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不断放大比较优势。山东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粮食生产、农产品出口、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均位居全国前列,农业发展的基础坚实。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农业的题中之义。综合考虑山东的自然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现状等因素,笔者建议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半岛蓝色经济区:在稳定发展粮油、果菜茶等农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外向型农业、精准农业、庄园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建设。黄河三角洲地区:在稳定主要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和节水农业,推广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推动种植业、畜牧业协同发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在稳定粮棉油菜果生产的基础上,拓展农业文化传承功能,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增加种养加花色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档次,丰富城市居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西部经济隆起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形成以粮棉油、果菜菌、肉蛋奶为主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其次,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不断放大比较优势。近年来,山东的规模经营即供销、邮政、农机、烟草等行业开展的土地托管,发展十分迅速,深受群众欢迎。山东已经逐步探索出以土地托管为切入点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进一步构建起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趟出了一条以土地托管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建议充分考虑开展土地托管具有区域性、趋利性的特点,紧紧依托供销、邮政、农机、烟草等涉农部门,坚守“为农务农姓农”本色,全力推进土地托管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全程服务。大力推进土地托管在农村地区的延伸,支持专业服务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重要作用,制定土地托管服务、流转和种植结构调整规划,加快推动农业机械的整合、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帮助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争取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村级组织积极参与组建专业合作社,以合作方身份参加土地托管服务合同的签订,建立土地托管服务档案,掌握土地托管服务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建议科学设置融资专项补贴资金,适当补贴土地托管合作社贷款和担保费用,协调解决贷款难、保费赔付难等问题。
最后,构筑农业信息体系,助推农业科技进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大数据建设。充分发挥山东已经建立起来的2000多个示范性专业信息服务站点作用,完善相关数据采集共享功能,完善信息进村入户村级站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发布功能。实施农产品生产、消费、库存、进出口、价格、成本等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工程,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集合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网络服务,为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综合、高效和便捷的信息服务。利用好物联网、云计算、卫星遥感等技术,建立符合山东实际的耕地、林地、水利设施、水资源、农业设施设备、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劳动力、金融资本等资源要素数据监测体系。积极构建农业资源要素数据共享平台,为各级政府、企业和农户提供农业资源数据查询服务。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掘平台数据,开发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和农业保险等服务。建议建立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环境、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市场流通、加工储藏、检验检测等数据共享机制,推进数据实现自动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标准化处理和可视化运用。建议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交易平台互联共享,实现各环节信息可查询、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建议推进种子、农药、化肥等重要生产资料信息可追溯,为生产者、消费者、监管者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促进农产品消费安全。
(作者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大众日报 2016-11-0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