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10月10日电 题:选得准 下得去 融得进 干得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综述。
“扶贫”一词说起来简单,可行动起来却难之又难。况且扶贫的对象是老百姓,光是靠嘴皮子说说肯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关键还是要跑基层,下农村,与百姓接触,了解他们真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选派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由此可见,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性。
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才能真正将扶贫工作干得更好。第一书记”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盼,代表着派出单位乃至党和政府的形象。选派第一书记重在质量,应将选派对象重点放到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中,选派作风好、有担当、有基层工作经验、不拍苦、热爱农村生活的人。村里面的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第一书记”下到村,驻进村,如果没有一颗热爱农村生活的心,没有一份对农村、农民的真感情,那么根本就不可能为当地村民办好事,做实事。如果没有基层工作经验,那么到村任职的“第一书记”就很难在短时间内理清工作思路、有效开展工作。
精准选派出来的第一书记,要带着任务、带着责任、带着重托,认真履职尽责,走村串户,真实的了解贫困户的信息,为什么贫困?贫困在哪里?贫困的根源是什么?必须家家到、户户落,不能将自己主观意志强加给贫困村民。必须通过入户调查搞清楚,搞明白,不走形式,不能表皮问一问,然后拍屁股就走人,要多看,多问,多听。看房屋、看劳动力、看土地、问有没有病患、屋里有没有上学的孩子。听农户的回答,听需求。了解的越多,心中就越有数,之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脱贫规划,“对症下药”。
精准选派出来的第一书记,要狠抓落实,为群众多办好事谋实事。当好先锋官,制定好“硬措施”。要根据自己亲身了解的贫困信息,要因户所需,因人而宜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脱贫规划。是因病致贫的,采取医疗救助帮扶措施;是因学致贫的,采取教育扶贫措施;因残疾等致贫的,采取低保兜底措施;是因为缺技术而致贫的,就要采取提供技术帮扶措施。要制定出硬措施,就要实事求是,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帮扶措施,确保把每一村、每一户的发展都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上,使扶贫工作真正做到精准无误。其次,要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主动联系派出单位、行业部门落实相关扶持资金物资,号召社会力量参与所驻村扶贫开发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物资。加大贫困村项目建设,跟踪管理项目运行,加强项目资金的使用监督,保证贫困村项目的落实,解决好贫困村的基础设施问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抓好种养殖业,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和增收问题。抓好贫困村的教育和卫生,提高贫困村的人口素质和改善卫生条件,切实改善所驻村落后面貌。
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才能为精准扶贫打下基础。广大第一书记要拿出真本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单位:北川羌族自治县小坝乡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