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利诗:找对穷根,精准扶贫

[ 作者:陈利诗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29 录入:实习编辑 ]

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东市、西宁市等地调研考察,就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访了农村牧区、企业、环保科研单位。(8月25日  新华网)

贫困问题,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也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事情。总书记曾在云南考察时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河边镇属于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乡镇,精准扶贫是我们今后五年的重要任务。前阶段,我到各村调研精准脱贫工作推进情况,村组干部普遍反映精准脱贫工作存在三种困惑:一是部分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因懒致贫是一块硬骨头;三是因病致贫有一种无力感。

通过对我镇目前精准脱贫工作的现状分析,存在上述三种困惑的主要根源在于:一是观念落后。这既有贫困户自身的观念问题,也有帮扶单位的观念问题。从贫困户自身看,“懒汉”思想比较严重,一些懒汉愿意赖在“贫困”里,完全依靠党委政府对贫困群众托底措施--低保,而且还会带来坏的示范效应。从帮扶单位看,无论是政府扶贫或朋友帮忙,重视“输血”,满足于暂时给点钱让其解决眼前没吃没穿的窘境,满足于孩子就学、本人就医、家庭受助这些小“实惠”,在长远帮扶上缺乏“造血”意识,如何为贫困户创造良好的就业门路,提高劳动赚钱机会,让其能自食其力做得还不到位。 二是技能恐慌。大多数贫困户家庭中受教育程度低,有高中学历的人都很少,他们确有迫切希望改变自身处境,但苦于没有技能,一些青壮年不愿外出务工,确实感到“啥也不会,只能干体力活”等。三是缺失约束机制。村组干部反映,在精准脱贫上部分贫困户特别是因懒致贫的贫困户,存在“皇上不急太监急”。比如,针对部分青壮年的失地农民,党委政府与驻地企业联系进行就业岗位培训后到企业打工,可是有的干了一阵子就不干了,嫌工资低、怕吃苦;针对部分年龄较大的贫困人员,党委政府安排其就近从事环境卫生等劳动强度并不大的工作,可他们嫌打扫卫生脏累不愿干,对这部分人除了镇村干部口头教育外,目前没有好的办法来约束或惩戒。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成为基层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必须找对“穷根”、精准扶贫,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和持久战。

1.领导要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脱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必须把精准脱贫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思想要上重视,不能有惰性,更不能视而不见,让其自生自灭。精准脱贫各项工作不能停留在层层传达、层层表态上,关键是要层层抓好落实。要健全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和驻村帮扶机制,实现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精准脱贫目标要明确到年、安排到月,帮扶措施和任务要具体细化量化落实到户到人;要整合各方资源,强化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2.扶贫先扶志。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贵州遵义农村时指出,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基层党委政府要从社会治理的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脱贫光荣”“勤劳致富”的理念,在重视贫困村房屋、道路等“硬件脱贫”的同时,重视新风尚培育。可以采用一些村组干部的建议,仿照道德红黑榜的模式,对因懒致贫的这部分人建立既是惩戒更是督促的类似红黑榜。

3.整合力量,有所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讲了六个精准,“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扶贫并非扶贫部门一家的事,单靠扶贫部门一家也搞不好扶贫, 必须整合力量,有所作为。一是要搭建好平台,寻找脱贫的致富办法。因地制宜规划好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运用“互联网+”模式,积极搭建农业科技、市场信息配套服务平台;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技术培训精准度;采取结对帮扶办法,提高精准扶贫质量。二是规范惠民政策,对现行无序的惠民政策进行整治,严格按照标准、程序执行国家低保等政策,形成良好的氛围。三是大力发展经济,坚持用发展解决贫困问题,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引进企业投资,依托企业用工解决贫困人员的就业难题,促进贫困人员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发展意识上实现根本转变。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高新区河边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