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桂新:中国的城乡一体化与就地城镇化问题

[ 作者:王桂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08 录入:吴玲香 ]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非常感谢有机会前来参加会议,参加这个会议讲什么,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的城乡一体化与就地城镇化的想法。  

我首先要讲的是关于就地城镇化。首先明确城市化的概念,所谓城市化无非是否认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怎么转变有两个路径,一个是农村人跑到城市里,另一个是农村地区当地的居民变成城市人口了,这是就地城市化。经济比较发达,有一定人口密度、能留得住人口,可纳入上一级城市圈以实现与该城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农村地区。就地城市化的第一驱动力来自什么地方?人口密度、人口规模都代表着内生动力,琼海的动力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我们后面再讨论。

第二个问题是1亿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的巨大挑战。这里我谈一些问题和条件,实现起来没有那么容易,为什么这样说?第一,能否改变人口流动大势。第二点是建制镇与小城市,主要是县城,能否吸引稳定本地区的人口,这点很重要。第三点现在在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的状况。第四,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意愿。第五,山地农村人口转移的特点,我国的山地很多,山地的农村人口转移很重要,有什么特点。在未来的五年,这个大势能不能改变过来?再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不同净迁移状况县市的分布,从全国来看,86%的县包括县级市都是人口跑出去的多,只有15%不到的市县人口迁移不那么多。这个迁移的大势未来能不能改变?再看中国不同迁出人口比例与城乡收入关系县市的分布,90%以上的人迁出去了,只有10%不到的人留在本县。基本上70%以上都迁到外地了,50%以上都迁到外县。再看人口年龄的结构,有很多是负增长了,农村的人口状况,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15%,劳动力人口64%15岁以下的有21%。我们再看人口意愿,有外出打工经历的,今后打算外出打工的有67.25%,今后不想外出打工的是72.75%。说明这里面有很多的问题。再看是否愿意获得城市户籍,本乡镇的不愿意或者是愿意获得的户籍,不愿意获得城市户籍的人占多部分。如果说是否愿意为城市户籍放弃耕地和宅基地,他们都不愿意。

城市化进程遇阻?在二元社会体制条件下,农村人口被城市化、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了他们的“命根子”。1999年柯桥、柳市两镇人均纯年收入达到6000元和9480元,分别是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平均年纯收入2929元的二三倍。

第三,对琼海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琼海城市化对初始的动力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我个人认为,它不是内生的条件,为什么?人口密度300人左右,总面积1692平方公里,这样的地方城镇化是很困难的,所以该利用外生的力量,外生的力量到底是什么?这个外力使得琼海这个地方就地城镇化。琼海城镇化的成就与问题,琼海城镇化的成就是人口净迁入,总人口呈增长的态势。问题就是中心城市规模不大。    

我个人的看法,一是培育中心城市,争取建成20万人左右的规模。教育、医疗等较高级别的公共服务要上去。二是培育自己相对独立(自立)的城市-民生体系。最好把城镇圈与生活圈同时规划建设,城镇圈与生活圈相互叠加。有利经济、方便民生。三是把城镇化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四是根据“为我所用”“利我发展”的原则,主动靠拢和依托海口与三亚等大、中城市,利用这些城市的辐射功能发展自己。如会议资源的开发,把旅游资源纳入海口、三亚的旅游圈。五是用好博鳌品牌。我对琼海市的性质还不是很明确,到底是城市还是乡村,就像是看一个人一样,你说这个城市是田园城市,但是城市的背后是什么?这些要搞清楚。谢谢!

(作者系复旦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人民论坛记者高骊、潘丽莉整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论坛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