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项目盖400多个章”的正常与反常。(6月29日 人民网)
北京一房地产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房地产企业的一举一动都要向政府打报告,一个项目做起来,要盖400多个章。一个项目盖400多个章,看了不免人觉得很诧异,但事实上,一个大项目的上马,部门层层审批在所难免,这既是对实施单位工程质量的监督,也是让老百姓放心的一个重要举措。
看了这则报道以后,人们都会在心里默算。细细划分下来,400多个公章究竟会涉及多少部门,假如按照县、市、省三级审批来看,那么每一级政府需要盖章130多个,至少会涉及大大小小130个部门或机构。再按照一般工程规划、实施、结尾验收三个大环节划分,项目的每一个进程阶段会涉及盖章审批单位40多个。试想,40多个部门,基本上涵盖了一个县级政权组织的大部分职能部门。加之市、省两级同样多的审批手续,项目光在行政审批方面就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更不用算时间成本。而刚刚的试算只是一个最粗略的概算。其实,审批盖这么多家章目的无非是让工程质量经得起检验。如果说盖章只是工程质量保证的形式,那么审批职能部门的监督就是工程质量保证的实质。可以说,各级职能部门的监督才是审批的核心。本末倒置的是,往往部门和申请机构最重视的是盖章的形式而忽视了监督的实质。而这层监督不仅仅存在于申请审批的当时状态,还囊括了工程的全过程,在任何一个监督环节的疏忽大意都会导致工程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
所以,在精简行政审批手续的时候,政府部门的监督职能却不能够因为手续的精简而精简。相反,这个精简是通过互联网科技手段将行政审批人员从常规繁冗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审批事项的监督过程中。这才是老百姓乐见的效能性政府。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油市人民检察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