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成为关乎统筹城乡、改善民生、增进福祉、实现公平正义的宏大社会系统工程,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来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如何让新型城镇化来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并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系统思考,还需要各级各地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近年来,海南省琼海市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开创了一条具有琼海特色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使全体居民共享到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系统梳理琼海市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做法,对各级各地更好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坚持共享最公平的公共服务、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视察海南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服务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
琼海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按照省委“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总体部署,全力实施“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发展战略,以群众的期待和认同为准绳,以“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为目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坚持文化为先、生态为先、民生为先,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规划、同步迈进,构筑起“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丽家园。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此方面,琼海市主动融入到国家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在战略指引上,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遵循正确的发展方向,共享政策带来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公平的发展环境。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琼海市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坚持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避免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坚持因地制宜的城镇化,打造具有地域特征的美丽乡村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深化改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和保障,城镇化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自然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涉及到人口的转移、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演进乃至体制的变革。与之相对应,城镇化转型内容也十分丰富,它涉及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撑的不同方面。
琼海市在推进城镇化中,把全域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统一整体,在农村土地性质不改变的基础上,叠加城市的公园功能和旅游功能,解决了以往城镇化需要征地拆迁和改变土地性质的难题,解决了在不改变用地性质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和如何拓展城市建设的问题,促进了农民就地就业,解决了城乡二元化问题,使城乡边界模糊化、各种产业融合化、农民身份多元化、百姓幸福多样化。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以“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为原则,不砍树就是保护生态的红线,不占田就是敬畏自然的红线,不拆房就是和谐发展的红线,最大限度地保护乡村的自然、历史和文化风貌。
完善生态型规划。按照集约高效、宜居适度、山青水秀的要求,通过保护山水田林海的生态,挖掘区域特色的文态,构建田园化的形态,丰富生态型的业态,调整和谐发展的心态,逐步打造环境一流、文化鲜明、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的琼海全域5A级景区。
坚持生态型改造。充分保护农村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色,因地制宜,以人为本,顺势而为,对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改造、完善、提升。引导传统农业向休闲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发展,创建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和建成全省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热带水果基地。
建设生态型设施。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模式,实现全市镇(农场)村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5%,农村生活污水推行湿地生态化处理模式。
坚持以文化人,推动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文脉,活化历史资源,是造就一座城市的别样风情,让城市绽放时代风采的根本举措。“以文化人”,方能致远。琼海市努力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改革发展的“动力”。
生态与人文兼顾。在乡镇规划中充分整合现有自然资源,大力彰显本土文化内涵,注重保留乡村风貌、传承历史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村镇,让农村宜居、宜业、宜游。城镇与乡村兼顾,将农民生活城镇化与城市环境田园化相结合,注重城乡统筹、点面结合、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坚持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基础抓起,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
多层面覆盖。发挥主流媒体宣传、主题公园带动和公益广告辐射的作用,特别是在万泉河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等重点生态文明景区和美丽乡村,用石刻、图说、灯笼等将核心价值元素打造成为人们争相拍照留念的一个个艺术品,“把核心价值观带回家”,耳濡目染、入脑入心。
生活化融入。开展文明礼仪、文明环境、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经营等五大文明行动,开展“好民风之村”“先进典型户”等典型评选活动,形成好人受尊敬的价值导向。
历史文化传承。嘉积镇大园古村依托“秀才村”“博士村”等人文资源,开展古村修复建设和文化传承工程。会山镇依托海南省最大苗族聚居地,搭建非物质文化传承平台,以苗绣产业园为基地,发展苗族特色产业等。
坚持民生为先,公平共享精准定位的资源禀赋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琼海市在民生建设方面,不断健全和完善民生保障机制,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不单纯追求城镇化的速度,注重城镇化进程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让市民感受农村的田园气息,农民享受城市的生活品质。
依据各镇的资源禀赋,精准定位将12个镇打造成传承文化、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小镇,作为连结城乡的支点和平台,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中原镇,华侨之乡、南洋风情小镇。拥有3万本地人口的中原小镇,在外华侨就有6万人,华侨们带回的南洋文化,与本地文化逐渐融合形成这个侨乡独特的文化氛围,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南洋风情小镇。博鳌镇,国际范的创意文化小镇。当年的一曲《万泉河水清又清》脍炙人口,是琼海的一张国内名片,如今“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所在地的博鳌,则是琼海一张国际大名片。博鳌致力于打造一个集会展和创意文化产业为核心的风情小镇,在创意文化的产业定位下,博鳌镇也聚集了很多本土的创意人士,打造出了海的故事、博鳌9号、每文美雅等实体创意品牌。潭门镇,千年渔港,海产工艺品的故乡,有海南东部唯一天然深水良港龙湾港,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国家一级渔港的潭门中心渔港,目前全镇创建了大中小工艺品厂110多家。保亭什进,体验原汁原味的黎族风情。什进村是个黎族村庄,处于丘陵地带,稻田、果树、山林相间,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附近还有呀诺达、槟榔谷两家大型国家5A级景区,什进村的规划定位是农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琼中什寒,世外桃源,人间天上。什寒村坐落在高山盆地中,森林茂密,溪流缠绕,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有着“天上什寒”的美誉, 除了原生态风光的天然优势,什寒村里黎族、苗族人民共居,什寒村具有黎苗文化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更是独一无二、引人入胜。这里有黎族、苗族的民族特色文化,有黎苗传统节日“三月三”、黎锦、黎族苗族美食、黎苗歌舞等丰富的民族文化等。精准定位资源禀赋,使琼海形成“一镇一风情,一镇一特色,一镇一产业”。
建设农业公园。作为统筹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业公园助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使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通过把全市规划为“龙寿洋农业公园”“热带滨海农业公园”和“万泉河农业公园”等三大公园,打造具有现代农业产业化功能、旅游功能、休闲功能和运动功能的综合体,带动城乡产业融合化、农民身份多元化、农民收入多样化,农业公园成为农民的家园、市民的公园、游客的乐园。
坚持共享发展的科学理念,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化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作为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
琼海市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创造同等公平的机会、提供平等待遇、配置均等资源、多措并举,建立了以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一体化为重点,以保公平、促均等、全覆盖、优质化为特征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不走“弃农进城”的路子。把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向农村倾斜,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乡供水一体化达到90%,城市公交通覆盖70%的行政村,由市、镇、片区和代办点组成的四级服务网络让农民不出村、不出镇就能把事情办好,城区优秀教师和医生到镇村支教、坐诊,让城乡居民共享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公平的教育资源。
构建旅游绿道联通化。把旅游绿道作为全域5A级景区的纽带,成为农民的致富之道、市民的休闲之道、游客的观光之道。把每个美丽的田洋、湖泊、河流、村庄串联起来,打造田园式的大景区,这个景区没有边界、没有围墙、没有门票,主客共享、居旅相宜,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多样化。农民通过土地和房屋出租获得财产性收入,股份分红获得经营性收入,在合作社中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乡村旅游把农产品叠加旅游商品提高了生产性收入,实现了从原来单一的生产性收入转变到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生产性四项收入并举。
坚持党建工作经济工作同时抓,巩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组织保障
抓党建就是抓关键。按照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的要求,把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都抓具体、抓深入、抓落实。转作风就是抓重点,按照拿数据说话靠作风吃饭的要求,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用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切实做到抓党建、改作风、促发展多管齐下,持续发力。
建设琼海市国际旅游岛,干部是决定因素之一。认真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二十条规定精神,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认真执行开展了集中整治庸懒散奢贪等专项整治,坚持不懈地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有效地遏制了“四风”蔓延势头。
执行市级领导干部联镇包户工作,做好领导干部联系基层服务群众工作,发挥正能量和提高凝聚力,干部实干之风进一步增强,保证了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的落实。
对行政审批、招投标、土地出让、政府采购、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工作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在风清气正的环境下保障各项事业顺顺利利发展。
坚持发展更加公平的社会事业,完善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认真执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优化政策设计,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优先发展教育。认真执行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高质量的小学、幼儿园,加快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步伐,突出办学特色,认真执行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户籍迁移、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政策,切实解除人才后顾之忧,打造梯次分明、结构合理、覆盖面广的人才队伍。大力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对24所中学全部扩建改造,建设76所农村中小学校舍,基础教育各项指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领先地位。
实施健康琼海工程。在琼海市建立健全市、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组成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农合参保率达99.1%,补偿金支出达1.5亿元。建设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妇幼保健体系、城乡卫生监督体系、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繁荣文体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多规合一”“一张蓝图”为指引,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精心打造有广泛宣传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构建文明守信、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实施诚信琼海建设,整合、共享各部门、各行业信用信息资源,整顿琼海市信用秩序,在琼海市构建政府、企业、全社会整个信用体系。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净化全域网络环境,在全市深入开展文明琼海大行动,构建崇德向善、文明守法的社会风尚。认真对待信访工作,及时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化解发展中的各种社会矛盾。认真执行、推进平安琼海、法治琼海活动,维护全市的社会稳定大局。提高政府应急能力水平,高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注重质量强市工作,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放松,确保居民饮食、用药安全。
加强国防教育。落实“双拥”共建,巩固军民团结一心,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认真做好外事、侨务等工作,落实进一步发展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慈善等事业, 城乡百姓幸福指数越来越提升。
作者单位: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国家治理》周刊2016年第19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