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红岩: 莫让扶贫偏离靶心

[ 作者:李红岩 秦风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13 录入:实习编辑 ]

原题:莫让“投入偏差”偏离精准扶贫的”靶心”

近年来,各地“精准扶贫”的力度空前,确实在盘活资源、满足农村需要上,发挥了积极有益的作用。然而,笔者在基层走访中发现,有些地方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出现了“投入偏差”现象,直接影响到扶贫的效果,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是扶贫对象下指标偏离实际。摸底排查怕麻烦,不接地气、直接分配贫困指标。据了解,当前贫困人口规模确定,有的不是基于实际情况和科学标准识别出来的,而是上级扶贫部门自上而下分配指标,各地获得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指标未必与实际的贫困人口规模一致。造成了区域之间贫困村和贫困户贫困程度不平衡,甚至一个县(区)内的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的贫困程度都存在很大差异。选为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可能不真正贫困,真正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又没有进入到贫困系统。

二是扶贫方案下“菜单”不对农民“口味”。调查研究图简单、不切实际,盲目确立扶贫方案。长期以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扶贫开发,但在一些地方,由于政策单一、措施简单,导致扶贫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上有的地方扶贫措施不切实际,没有考虑物候、土地资源、交通、农村人口结构、技术服务、资金自筹能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措施等综合因素。往往是部门下的“菜单”,农民不对“口味”,吃不香,咽不下,使本来的好事变成了坏事。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应该避免出现的“投入偏差”现象,偏离精准扶贫的“靶心”,使扶贫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为此,笔者建议:

一、在贫困人口的筛选上,要从政府分配指标到群众民主推选转变。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了解得最为清楚的是与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的邻居与乡亲。政府可确定贫困标准,然后由农民自下而上层层推荐和筛选贫困人口。这样选出来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贫困人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落实农民的民主权利。不能以比例划分或以上级下达的指标为贫困对象。要通过科学有效的程序把贫困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出来,并逐村逐户建档立卡。只有准确地确定贫困村、贫困人口,才可能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区域政策代替到户政策,进而提高扶贫效果。实施开发式扶贫,不但要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还要精准识别出扶贫对象。扶贫对象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必须在扶贫标准以下;具有劳动能力。要实事求是地按照精准识别的要求和条件进行审核,实现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扶贫需求、帮扶举措、帮扶成效,进出有据的动态监测等信息化管理,做到贫困对象精准。

第二,在扶贫方案的确立上,要从部门下“菜单”向群众定“菜谱”转变。在确立扶贫方案前先要下基层进村入户摸清贫困人口家底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建立基础档案;摸清脱贫门路、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建立问题台账;摸清以往扶持情况、扶持效果,提出帮扶措施,制定帮扶计划;确定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实行定户定人定时定责帮扶;逐户制定脱贫计划,确定脱贫时限。引导群众自觉摒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靠自身力量建设美丽幸福家园。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推行不办群众不受益的事、不办群众不参与的事、不办群众没能力办的事。推行项目民选、方案民定、工程民建、建设民管、资金民审和先建后补的“五民一补”建管机制,使群众真正成为建设主体、投资主体、受益主体。

作者单位:山西省壶关县树掌中心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