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对大家来说也许是一个很文艺腔的词,如果不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这个词也就是一个诗歌散文里的词。但是经济又是个特别严肃的事,如果只有乡愁,而不把它变成算帐的事,不把它变成产业的事,那这事儿就落不了地,也谈不上永续发展。而这个既带有情感认同,同时是可算帐可执行的一个计划,就是我们所提出的,以及大力提倡的“乡愁经济”。
“永居才能保乡愁,经营方可谈经济”。我们指的“乡愁”是指可以在一个地方永久定居下来的那种心情和状态。而我们讲的“经济”实际上是指要真真正正能经营起来并且自身运转良好的业态,而不是规划当中功能图上描述的产业,更不是某个领导拍脑袋进行分类后的某种产业。
在过去二三十年我们国家主要忙活两件事,一个就是工业化,重复生产大量一模一样的东西,包括住房。另一件事就是城市化,随着城乡的流动,我们的城市化率从百分之十几的水平,迅速地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几。这意味着说大多数的人都在进城,而小城市里的人更多在往大城市走,一线、二线城市的很多人又在往国外走。也就是说,大量的人都在离开自己的家,而我们的乡村社会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酝酿方式,可以说,中华文化的根在乡村。几千年来,乡村把我们以姓氏以村落,以熟人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生产方式,凝聚在一个如此庞大的土地上。传统社会的每个人都点对点把生活、工作、社会,缝在一块土地上,所以每一个人都跟土地有一种密切关系。而就在这么短短二三十年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每个人都自愿也好被迫也好就那么急速地从土地上剥离了,所以我认为我们今天说的乡愁跟古代诗歌里甚至民国时期的那些诗歌,所描述的乡愁是不一样的。
乡愁是每个人都有切身感受,却又难以名状。因为不断的流动,我们根本不知道哪里是我们的故乡,我们不知道什么才是我们乡愁里的情感。我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异化,还生活在农村就急切地要进入到国际化,我们不知道一个属于未来的中国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但是我们已经投身其中,并不断地想象我们跟全球的互动。在一个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给人的这种不断的期许,却是种很难让人产生心灵契约的方式。
第一句话,为什么说永居才能保乡愁?在过去十年,很多人买了不止一套房子,这些人从买房子的第一分钟起就从来没想过会在这房子里住一辈子。而在过去中国人的传统生活里,造一个房子想的是要传给儿子、孙子,祖祖辈辈几代人几个家族甚至几百年都会居住在这个地方。它会跟家谱在一起,跟祠堂在一起,这是一个世代相传的事。而我们今天的置业跟祖上一点关系也没有,置业甚至是一种投机,最好现在买了下个月就涨,然后盘算着什么时候抛。一个居住的地方如果只是短期行为,故乡何在?乡愁何在?我们生活的空间,只有留下足够多的时间印记,才能够成为心灵上的依托。
第二句话,为什么说经营方可谈经济?我们的房地产行业,不断蚕食制造业,而制造业又只是负责制造而无视市场需求,事实上我们大量的行业都在简单复制、生产,整个产业的基础不面临真实的需求,各个产业都在产能过剩,都在不断的炒作。什么才是真实的需求呢,什么才是真正可以经营起来的东西呢?小到一个门店,只有经营起来,经营下去才有意义,才能养活人,才能可持续。我们觉得经营观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观点,而急功近利的投机化的一种商业心态,我们觉得是不可支持的。
如果在这样的逻辑下,我们理想的城市和乡村就是要让人可以更安心住下来的地方,同时让人能够更踏实地在此地从事着一种可持续经营的行业。这就是我们认为未来的乡愁经济或者说面对真实需求下,中国经济转型过程当中城镇化的一种新范型。
作者系PENCIL;urbaneer都市工作群合伙人,战略发展与定位决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愁经济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