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汪强华:深度挖掘乡愁元素大力发展乡愁经济

[ 作者:汪强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09 录入:王惠敏 ]

——对莲都区发展“乡愁经济” 的初步思考

“乡愁”是人们在“逃离”和“回归”两种心情驱使下的行为,主体空间在乡村,在原初的含义里,是一种纯粹因距离而产生的心结,关乎到空间的分离、关系到时间的远去,直至生离死别的痛苦。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不再惧怕距离,但乡愁似乎也并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受欢迎,成为现代人矫情和抒情的工具。正可谓是乡音无改鬓毛衰,乡愁何愁?天酸地辣使人愁;此乡何乡?口舒胃适如还乡。

乡愁从大的方面讲是一种文化,从小的方面讲是一种生活记忆。乡愁是以“乡愁元素”(即资源)为载体,营造出一种带有美学意境的思乡氛围,而“乡愁经济”就是如何围绕乡愁元素(即资源),进行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以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我们把每一个村的传统农耕文化和生活等进行重新梳理和打造,如:乡土文化、特色小吃、自然古朴村落、田园风光、山野情趣等,通过城乡交互、市场对接,那就是一个个好的产品,是我们身边很好的机遇。

一、 “乡愁元素”营造出特有的故乡氛围

乡愁元素是蕴含在最深处,表现在最浅处存在的,是具体实在。“乡愁元素”抽象的表达是文化元素,具象的表达是生活记忆,前者是魂,后者是线。

文化元素是乡愁的“魂”。村落特别是历史文化村落大多经历了数百年、上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岁月沧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标志,是我国传统的宗族文化、农耕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和风俗文化等得以存在、发展的生态环境。正如梁漱溟老先生所说,“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和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乡愁的文化元素见证了故土家园的沧桑变幻、承载了挥之不去历史印迹,是每个人精神家园的支撑。发展“乡愁经济”,重在深度挖掘文化元素,突出本土化和差异性,守住文化、放大文化,就是留住美丽乡愁。

生活记忆元素是乡愁的“线”。生活记忆是勾起人们“逃离”和“回归”行为的“线”,一棵老树、一间老屋、一座祖祠、一泓清池,可以寄托乡愁;一杯清茶、一碗饭食、一个丸粄,亦能勾起乡愁的味道;一腔乡音、一曲小调、一句俚语,也能激起潮水般奔涌的乡情。生活记忆包含着无穷的细节场景,这些细节场景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类整体的乡愁概念。如声音,蛙鸣、犬吠、鸡叫、风吹、乡谈、社戏、鞭炮、锣鼓、溪流、虫吟、布谷、禽语;如色彩,清淡的、青黛的、翠绿的、土褐的、幽蓝的、余韵的;如动物,黄狗、白羊、野兔、翠鸟、水牛、蟋蟀、蚯蚓、蜻蜓;如画面,远山、大湖、宽河、小溪、田野、聚落、土墙、泥泞、空旷的乡野和拥挤的赶集;这些都令人联想到乡愁。

二、大力发展“乡愁经济”的背景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乡愁正逐渐远离我们,这是世界各国一个普遍现象。据资料显示:当城市化超过50%,工业化步入中后期,人均收入超过5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乡愁将成为稀缺资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成为一种奢侈品。工业文明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社会财富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挥之不去的纠结。一方面,城镇化导致大量的人口集聚,试图在势力与权力的“焦点空间”生存,快节奏且有压力的城市生活,造成乡愁正逐渐远离我们。同时,工业文明其改造力和破坏力是并存的,比如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破坏了地形地貌,中国传统城市建设和村庄的空间布局遭到极大的破坏,在城市望不见山,在农村青山不在了。又比如我们大量的使用化石能源、化肥、农药,最能勾起人们乡愁的清新空气、洁净水源、绿色食品,正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村被城市吞噬。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每天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而这些自然村中包括众多文化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在这个让人迷失的“城市时代”,新农村建设复制了城市建设,修建了宽阔的柏油马路,农民上了楼,房子漂亮了,村容整洁了,但却了无生气,故乡早已不是原来的故乡,城市梦成为故乡“终结者”。因此,只有通过大力发展“乡愁经济”,重新拾起看不见的东西,让人们对乡土的那份情感有依存、可寄托。

“文化体验+乡村休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精髓。经济新常态下,大力推进生态旅游转型升级成为共识。由此,旅游产品的开发开始从单纯的“圈地收门票”进化为“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聚集区(综合体)”的阶段,旅游业的“口碑”比“钱碑”更为重要。毫无疑问,“文化体验+乡村休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精髓,这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深度挖掘和展示乡愁元素,提升乡村游内涵,来适应当前生态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趋势。珍视“乡愁”,就是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善待;就是重构保护乡村风光、乡村文化、乡村产业、乡村生活和乡村环境有形和无形状态的系统空间;就是让乡村游的人们拥抱最美的乡村和最古老的文化,让乡愁延续。

打造莲都“三美”经济的重要抓手。打造莲都“三美”经济,最重要是如何加快推进莲都生态休闲旅游为核心的服务经济发展。当前,旅游业态开始进化为“文化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综合体)”的阶段,旅游区域发展进入了目的地竞争的大格局时代(如重庆的武隆一个县年旅游人次达二千多万,年旅游产值近80亿的)。在此背景下,莲都要紧抓高铁时代的机遇,围绕“全县域旅游”的目标,通过大力发展“乡愁经济”,加快建成全国首个乡愁旅游目的地,使莲都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地。

三、“乡愁经济”的特点

“乡愁经济”是靠乡愁的文化元素和生活记忆元素支撑的,乡土文化、乡土特色、乡土优势是“乡愁经济”的资源本底,加之处于快速变化的今天,“乡愁经济”又处于传统与现代的“路口”,因此“乡愁经济”体现出融合性、文化性、原生态+有机产品、体验+休闲、时尚性等特点。

“乡愁经济”的融合性特点。乡愁是美学概念,只有深度挖掘乡愁的文化和生活记忆元素,与旅游等实体经济紧密融合发展,才能进行价值创造、转化与实现,进而实现“乡愁经济”新业态,展现美丽乡愁新面貌。

“乡愁经济”的文化性特点。“乡愁经济”文化性是基于家乡的土地成长的,核心是一个“土”字,是弥漫于当地建筑与景观当中的一种内在文化精神,是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灵状态,是古朴的、原汁原味的。

“乡愁经济”的原生态+有机特点。“乡愁经济”的产品应具有原生态+有机特点。乡村、文化、景色构成的画面是原生态的;传统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山水文化是原生态的;传统耕作方式、家禽养殖是有机的;提供的食材、烹饪是有机的等等。

“乡愁经济”的体验+休闲的特点。“乡愁经济”带有强烈的回归导向,是要把文化、佳肴、乡野、远山、小溪等均作为题材,以让人放漫在水上、放逐在历史、放情于山水、放纵于美食,达到体验、休闲目的。与此同时,推动乡村旅游由低端产品(单纯视觉感受)向高端产品(体验、休闲)发展,也必须大力发展“乡愁经济”。

“乡愁经济”的时尚性特点。稀缺意味着独特;地域性、民族性就是世界的。不容置疑,“乡愁经济”不是单纯复古怀旧,而是复古怀旧中透露出时尚。乡村民宿就是把现代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文化体验、休闲整合一起,体现了时尚、创意与乡愁;“牛栏咖啡”、“猪栏茶吧”,嫁接了乡愁元素与时尚元素,诠释了乡土与时尚。牛仔裤是时尚,但源自于乡愁元素,是美国西部牛仔独立、自由、叛逆、粗犷、豪迈的精神缩影。

四、莲都发展“乡愁经济”的可行性、必要性

莲都区乡村山地、森林、生物资源丰富;全区现有村落大多历史悠久、生态环境良好,依然保持着水墨画般的田园风光。特别是全区有古建筑、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的历史文化村落60个,占全区行政村的21.6%,这些村落文化资源丰富、建筑风格古朴、自然景观优美、宗族特征明显,极具发展“乡愁经济”潜力。

乡愁元素突出是基础。一是从文化的角度看古堰文化、耕读文化、廉政文化、孝子文化、畲族文化、宗族文化等多元文化独具魅力,有着处州乱弹、西溪板龙、峰源跑马灯、碧湖闹荷船、畲族三月三、根雕、络画等一大批民间艺术资源。千年古堰文化依然保持传统、地域的明显特色。

二是从生活记忆的角度看,古堰画乡、风情东西、古道问今、小桥流水、山村野趣的画面色彩依然清晰;山珍土味、野生溪鱼的味道依然诱人等等,均为莲都区大力发展“乡愁经济”打下基础。三是从莲都区发展“绿色、有机、生态产品”的环境看,优质的山地资源约有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一些村依然保持了“千年农夫”生产方式,具备发展“绿色、有机、生态产品”的良好条件。

“绿色、有机、生态产品”的发展需要。“乡愁经济”之所以令人魂牵梦绕,一是基于乡愁的美学意境;二是乡愁具体实在产品带给人的想念。《舌尖上的中国》为何那么火?就是在今天快速“城市时代”,人们无法获得原生态精品农业产品,家乡的味道失落了。通过发展“乡愁经济”,推动“绿色、有机、原生态产品”的发展成熟、标准完善、市场构建完整、文化程度稳定;深挖特色美食产品潜力,还原家乡味道,成为如今一种迫切的需要。

乡村旅游深入推进的条件。莲都区乡村旅游正由视觉感受(设施和景观建设)向休闲体验深入推进发展(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体验),“落叶归根”情结、“常回家看看”的观念,是乡村旅游深入推进的核心内容,构建良好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培育乡村旅游精品,形成融合发展等需借助大力发展“乡愁经济”,以提升乡村游的文化品位。

美丽乡村建设提质的方向。莲都区美丽乡村已经取得很好的基础,下步美丽乡村建设提质需用心绘制与“山水田林湖”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画面,既要抓“看得见的东西,更加注重看不见的东西”建设,让乡愁延续。何为乡愁延续?只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突出“乡愁经济”,才是“见物又见人”的美丽乡村。

五、大力发展“乡愁经济”建议

大力发展“乡愁经济”就是要深度挖掘和展示乡愁元素,强调一切运用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以达到洗胃、洗血、洗肺、洗心“四洗”功能,这应该也是大力发展“乡愁经济”最有价值的内涵。

(一)基本思路

通过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大力恢复传统农耕文化,大力发展原生态精品农业,充分与乡村旅游紧密融合发展,以“民宿经济+”、“花卉+”、“互联网+”等方式;以全力建设5A古堰画乡“乡愁艺术小镇”等的大项目景区带动为突破口,将莲都全域打造成世界游客在浙江的家,浙江的人文会客厅,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标杆。

(二)主要举措

1、分时序、有重点的推进发展

根据莲都区乡愁元素的基础,全面普查、认真评估,分山水乡愁、瓯江乡愁、风情乡愁(老竹镇、丽新乡)、古道乡愁、生态乡愁(峰源)等几大主题、几大板块。“六边三化三美”是基础,回归、回家、回味是主题,大项目支撑是核心,分时序、有重点的推进发展乡愁经济。

2、乡土文化的保护利用

如何把乡土文化转变为旅游产品,是大力发展“乡愁经济”的关键。莲都区乡村蕴藏着如古堰文化、耕读文化、廉政文化、孝子文化、畲族文化、恐龙文化、宗族文化等多元文化,保护是最好的利用,通过保护乡村文物古迹、古村落、生态景观、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生态人居思想等,就为营造乡愁氛围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则要以文化为魂,彰显特色(“乡愁经济”本源),莲都要围绕乡土的地域特征等,结合旅游开发,打造出特色明显的山水生态文化、风情东西、生态峰源等产品,这样才能显示出产品的顽强生命力。

3、全力建设乡愁小镇

要使莲都成为“乡愁莲都”、“人文莲都”,除天然的资源禀赋,还要善于整合资源、运用好开发模式。以古堰画乡创5A景区、建设乡愁小镇,进而形成以点带面突破的局面,无疑是最好的抓手。围绕古堰画乡及湿地保定和保定圩的8.44平方公里,按照植入一个故事、导入工商资本、创新多赢机制、完善服务配套体系的总体要求,以雾、村、古樟、巴比松乡愁油画等乡愁元素为载体,放大巴比松画派的效应,打造高层次民宿,建设高品质的乡愁艺术院等,再融入如因互联网+而出现的分享经济等的新业态,以乡愁情景、年代主题、时光记忆等纵横交错的序列,将古堰画乡立体打造成乡愁的精神家园,世界游客在浙江的家,浙江人文会客厅主场景。同时,早规划、早启动谋划风情东西小镇等的建设,特色小镇永恒的主题是“乡愁”,建设的目标是“经典”,必须坚持有中选优,成一个是一个的去打造。

4、大力发展原生态精品农业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轰动,源于“味蕾与乡愁”,“味蕾”是家乡的味道,“乡愁”是生活记忆。家乡味道的诱人,生活记忆的浓郁,来源于记忆中家乡土地成长起来的农产品,而今天对我们来说这已是千金难求了,中国的大棚种植已占全球的87%。因此,莲都区要划定若干生态精品农业生产区,限制合成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力回归传统、崇尚自然、坚守诚信,大做“土”字文章,培育健康的产品。亲近、养护、尊重自然,就是大力发展“乡愁经济”的应有之义 。

5、与乡村旅游紧密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乡愁经济”要与乡村旅游紧密融合,一方面才能深度挖掘抽象、具象的乡愁元素,充分发挥其潜力。另一方面避免乡村城市化,还原乡村游的核心和焦点是乡村性。具体而言,一是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传统的村庄布局、农村建筑,体现了地域文化、传统的风水观念,所以要保持传统肌理、街巷格局,独特的风貌,鼓励农民就近转移转化,杜绝乡村的大拆大建。二是深度挖掘本乡本土、原汁原味的元素。如“处州民居”应如何打造,山地型是土黄色调黛瓦式、滨水型是白墙色调青瓦式、民族风情则是凤凰式的。三是要依托乡愁元素,发展有个性主题、体验参与性强,真正有内涵的乡村旅游。只有体验参与性强的乡村游,游客才愿意背着包一个个村去走。

6、要借助民宿经济+

民宿经济是现有农家乐的升级版,何谓“农家乐”,“农”是根本、“家”是基础、“乐”是关键,“家”就是乡愁,通过“家”的建设,营造乡愁的美学意境,这就是“乡愁经济”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要借助“民宿经济+”的道理。

民宿经济如何“+”,乡愁元素是其生命和灵魂,通过深入挖掘当地人文、生态、民俗风情等元素,发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一户一景”不同类型的村居民宿,才能凸显特色,增强市场竞争力。

发展村落特色的民宿。加强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等各种类型的保护与开发,以体现原始美、本土美。

发展产业特色民宿。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如太平、雅溪、双黄、太平下岙等地可依托桃产业、枇杷产业,重点发展以农业观光、采摘体验、休闲度假等为特色的民宿。又如依托峰源的森林生态、猕峡仙境,山乡风情、村落古香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运动野营、高山避暑、摄影写生、森林休闲为特色的民宿。

发展文化特色民宿。利用碧湖、大港头的古堰文化、耕读文化;老竹、丽新的畲族文化、莲文化等,鼓励引导农民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民宿,做足做透文化文章,彰显“乡愁经济”的魅力。同时借力文化特色,积极创新方式,如以“花卉+”等,推进莲都最美地方系列建设,打造莲都四季最美地方、最美民宿。

秉持原汁原味,坚持维持原有风貌。依托民宿发展“吃”的产业,必须是短链食品、新鲜食材,如果要制订标准,食材的采集要在民宿目力所及的1000米范围内,超过了目力所及就意味着没法监督。而1000米范围内的农作物则是多样化的,不要那种规模化、单一化的种植和养殖;要积极利用农村闲置农房,政府可搭建“农房租赁平台”成立“农房租赁中心”负责平台运营,不过多再建,不随意改建,以保持乡愁的秉性。

7、积极运用“互联网+”、研判“在场文化”打造

“互联网+”的公式,加号后面是“传统的各行各业”,这件事一旦认真去做,就会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不知道路面会冒出来什么古灵精怪的东西。发展“乡愁经济”亦然,要大力开发乡村旅游、民宿短租、文化产品、民族饰品的APP应用平台;积极嫁接各类电商交易平台,引导农林土特产多渠道营销、多足发展;研判步入“高铁时代”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借鉴“印象系列、宋城千古情”成功模式,围绕古堰画乡乡愁小镇建设,适时启动“乡愁画乡”主题的“在场文化”打造,开拓夜游的新市场,形成发展新引力,烘托渲染莲都的乡愁气氛。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保障。深刻认识到加快推进“乡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推进我区经济实现“三美融合、主客共享”。设立乡愁经济发展相关工作机构,协调推进、强化部门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全区工作合力,推进乡愁经济的发展。

2、发挥规划引领。抓紧谋划全区“乡愁经济”的概念性规划、成立相关领导协调机构,全力推进产业的科学布局、项目的统筹安排、推行PPP模式、特色小镇建设的规划调整、项目报批、资金安排等基础性工作。

3、强化要素保障。在财政、土地、人才、研发创新、投融资等方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并根据区实际,出台乡愁经济发展相应优惠政策。

作者系丽水市莲都区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愁经济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