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民工返乡, 留下同样有希望

[ 作者:卞小燕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9 录入:7 ]

222日,元宵节。盐城市盐都区尚庄镇姚伙村。党总支书记王文俊一口气跑了好几户村民:“别再外去漂了,镇里20多个厂,哪能没个合适的?”每年春节,镇上企业要招工储工,王文俊这些村书记要向镇里上交”5名劳动力,这个特殊任务还被纳入年终考核。

全村1100个劳动力出去800多,过去找几个人要把村子翻个遍,这些年总算看到回头的了。姚伙村是尚庄典型的外出创业村,能人都在外办起夹心板厂、钢结构厂,村里青壮年也跟着出去。元宵节,最后一批农民工又告别家人,匆匆启程,乡村靠什么挽留乡亲们外出的脚步?

不惜血本,企业渴望本地工

报名者的信息都来了,这次总算能补充10个人。在位于尚庄镇的江苏金火炬金属纤维有限公司,人事部长史乾元松了口气,和过去不同,这回报名的本地人多。

2011年,金火炬因为缺工,8条生产线只能开足5条,订单难完成,全年目标眼看要泡汤。车开下村,挨家挨户也招不到人。镇政府同样着急,最后不得不为企业外出招兵买马。

人招来10个,一个月全跑光了。王果良是当年尚庄镇人保中心主任,回想起赴安徽宿州市灵璧县杨瞳镇招工的事,感触良多。为留住工人,公司免费提供吃住,往来车费全报。车间内特地装了除尘系统和水冷空调,车间外还建了浴室。食堂蒸起馒头包子,做起辣菜,一个月下来心却凉了半截。虽然招的是一般工,但有些人连名字都不会写,有的操作只是按按机器按钮,却频频出错。生活不习惯,工资不留余饷,最终全走了。

区里、镇里每年的招聘会,仅有70名生产工人的金火炬一场不落。史乾元最希望招本地工:“靠家近,交通食宿都方便。如今,刚上三期的金火炬增加自动化流程,以减少技术用工。介绍一名一般工给300元,熟练工500元,这个介绍补贴由镇政府和企业出。对紧缺工种,企业加码到一般工500元,熟练工800元。提起企业对本地工的渴求,尚庄镇人保中心主任胥加兰称下了血本乡亲们留下来,企业员工队伍稳定性增强,对打工者、企业和地方经济,是多赢。

盐城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市。截至2015年底,盐城302万农村劳动力转移190多万人,其中输出市外125万人,流入农村本地城镇70多万人。早在2013年,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提升,盐城把百万劳动力大转移的工作重点调转为力推劳动力返乡创业就业。“2013年,在市人社系统实名制登记的新增返乡创业农民工1980人,20147282人,2015年刷新为8302人,比2014年增长14%,回流人数呈逐步增多趋势。盐城市劳动就业中心主任丁保华说。

找回自信,家乡也能干事业

38岁,属马,金牛座。打开阜宁县东沟镇何桥村裴道建的QQ空间,这位绿野园家庭农场的主人两眼有神,脸上透着一股劲。猴年春节,他的无公害草莓火了,从上海、南京回来走亲访友的顾客在QQ群里按图索骥,农场前停满外地车。

初中毕业后跟着堂哥去上海学做水电,那时打工是个时髦词,大城市嘛,感觉挣钱机会多,遍地是金,大家都想往外跑。漂泊五六年,辛苦工作,但收入并没想象中多。看到身边不少人创业当老板,自己的打工生活却还是茫茫然不见未来,小伙子把眼光重新投回故乡。

 返乡后的裴道建做了粮食经纪人,年收入10多万元。那几年,阜宁高效农业快速推进,许多外地种植大户呼朋唤友前来建大棚,而更多的本地人只是在大棚里帮忙。不是我们抢地盘,是你们当地人做不起来。”2013年,裴道建没有出去收粮,外地种植户的这句话深深刺痛了他。

考察、拜师、流转土地、建设基地,55亩的绿野园家庭农场成了裴道建的事业。QQ、微信、陌陌让他搭上了信息时代的快车。与别人不同,裴道建种植的是无公害蔬果,施农家肥,口感地道。别人一茬草莓可以收5000斤,绿野园只能产1000斤。今年受天气影响,产量更低,但种出放心农产品是我的追求。找回自信,裴道建说,做自己想做的事,又有国家优惠政策支持,回家后感觉越来越好,这辈子也不会再动外出的念头。

亲情慰藉,家庭不再空了巢

往年元宵节,我们正扛着行李去浙江。今年铁了心,不走了。说这话时,尚庄镇庆福村二组胥晓风一脸轻松。她和丈夫颜小飞在外打工十多年,这次把他们拽回家的是亲情。

当年女儿上小学,为生计,我们去了浙江,把十亩地交给父母。没有手艺,夫妇俩在湖州市南浔区一地板厂做零工,留在家里固然好。那时镇上只有一家盐电阀门厂,工资也高,许多人削尖脑袋想进去,但不是谁想进就进得了的。

5年前的一件事,让夫妇二人动了回家的念头。那年女儿突发阑尾炎,需要立即手术,而厂里正是赶工最忙的时候,最后假没批下来。第二天,他们炒了老板的鱿鱼。这样没人情味的企业,不值得留恋。女儿康复后,夫妇俩返回南浔换了一家企业。为了能有一技之长,颜小飞学会了开车:总不能打工一辈子。车开好了,还能跑运输。

孩子大了,老人又老了,正需要我们照料。缺席了孩子的成长,胥晓风觉着亏欠女儿。外出奔波,时空阻隔,成长中的子女、衰老中的父母缺少陪伴和慰藉,家和心都空了巢

记者在尚庄镇实验小学了解到,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近400人,父母一方常年在外的多达600人,后者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一半。

正月初十,尚庄镇举办招工大会。镇上厂多了,岗位多了,现在回家正当时。看到十年前就心仪的盐电阀门,颜小飞当即报了名。胥晓风则在一家钜峰窗饰挂了号。正如丁保华所说:农民工回了家,从此孩子多了关爱,老人重获依靠,农村也更有希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华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