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两年前的春节,国家和社会都在为农民工返城就业着急;今年春节峰回路转,农民工成了香饽饽,各地都争先恐后地“抢”起农民工来了!
据报道,西部的重庆市,为了留住本地民工启动了2011年“春风行动”暨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主题月活动,全市40个区县同步举办招聘会挽留农民工,组织人员在步行街、车站、码头散发用工政策和信息,一场政府协助企业大规模招工的战役行动打响。据悉,这项行动将持续到4月底。
以前筑巢引凤较好的沿海地区,今年对中部省份截留农民工也心慌意乱。据称浙江绍兴市就业局去年底组织企业赴劳务输出基地重庆、四川招工,被当地劳务部门婉言谢绝无功而返。与此同时,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湖北也发起一场“春风行动”,政府部门意图通过此举,留住那些正奔赴长三角或珠三角的老乡们。而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安徽,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展开了一场农民工“争夺战”,本地企业豪华大巴开进村口,开出优厚待遇,吸引农民工留在家门口打工。
这场蔓延全国的“抢民工”运动还在继续,东南沿海企业紧张、政府忧虑;内地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竭力挽留本地农民工,再也不把劳务输出作为口号了。然而,面对这场节后的“抢民工”战争,农民工自己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兴奋和激动。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遭抢的民工不是我。当前的抢民工也好,留民工也罢,遭抢的,被留的,其实都是有一技之长的民工,这些民工一直不愁工作也不愁待遇,他们还是有能力炒老板的技术工。因此,他们遭抢并不意味着是农民工的绝对短缺,只是民工的结构性短缺。其实,在中国普通的民工基本上不存在短缺,因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中国暂时难以出现短缺可能。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农民工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就与就业结构的提升密切关联,当前的民工短缺,很大程度上也是民工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就业要求提高的结果,而对于技术水平低的农民工还是剩余。因此,抢农民工不是农民工绝对少了,而是适合城市需求的技术性农民工少了,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误导。比如重庆中集物流公司抢的农民工,熟练技术工工资在3300至4000之间,像焊工、油漆工等岗位就连试用期工资都达到每月1900元。但是,这样的技术农民工短缺不能代表农民工短缺?
其次,抢农民工的诚意有待肯定。这次“抢农民工”虽然让我们看出了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价值,也警告我们:如果没有农民工,可能我们的城市真的不能转动了。因此,特别是城市的各种企业,他们深感农民工的重要,他们对农民工短缺的恐慌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许多企业“抢农民工”并不是他们对农民工的真诚重视,而是对自身利益的重视,是对自身发展的重视。尽管在“抢农民工”过程中,某些企业开出了较高的待遇,甚至有较好的福利,可羊毛出在羊身上,企业付出的代价会要农民工自己挣回来,企业不会有免费的午餐。事实上,据报道,有记者发现在义乌人才招聘市场当地的一些用工企业纷纷以调高月工资来吸引民工,但这些企业的工作时间大多在12小时甚至以上,而且没休息日,这样一来,农民工涨上去的工资原本就是他们的加班工资,只是“朝四暮三”罢了。如果企业在许诺给员工高薪后,却加大了农民工的劳动强度,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就难以得到保障,“抢民工”的诚意也值得怀疑。
最后,“抢农民工”折射了农民工生存的困境。对于能够吃苦耐劳的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稳定的赚钱的工作单位,能够在一家熟悉的工厂工作,能够有尊严地劳动和挣钱。一句话,他们自己并不愿意在全国四处寻觅,也不愿意永远去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按理他们节后会回到原来的打工单位的。但是,为什么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意回去,而要企业重新去“抢”呢?我想,除了一些其他的因素外,企业本身是有问题的。要么是企业工资待遇低,要么是企业的就业环境差,因为企业对农民工就业没有吸引力,不能让农民工看到希望,不能给农民工一个正当的收入预期,甚至没有人性化对待农民工,导致了农民工过年后不再想回原来的单位去。如果企业就业环境好,就不需要“抢农民工”,而是在先年就把农民工留下了,甚至节后农民工还会带自己的亲戚朋友来。农民工本身不会愿意过年就四处寻觅工作,他们也愿意在自己熟悉的企业继续干下去!因此,为什么要节后“抢农民工”,正说明了大多数农民工并不满意自己的就业环境,他们只能用脚投票表示自己的不满!
当前,农民工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劳动力,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国各地竞相“抢农民工”,本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农民工受到重视的表征。但是,我们也应该冷静对待“抢民工”现象,不要被“抢”的表象所迷惑,不要认为由此农民工就业可以万事大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高枕无忧了。恰恰相反,国家有关部门必须未雨绸缪,要加快农民工就业的结构调整,加强农民工的就业的技术培训,使农民工真正适应现代城市社会的就业要求,使每一个农民工都成了被“抢”的对象。
(作者系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