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农民工不熟悉法律程序讨薪难

[ 作者:杜萌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01 录入:7 ]
    寒流袭来,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之下。一群冻得哆里哆嗦的农民工焦急地等待律师为他们解答如何讨薪。他们来自四川、甘肃、宁夏、重庆等地,辛辛苦苦劳作一年,为当地建设出力,眼看年关将近,却拿不到一分钱的劳动报酬。

  “我明天就要开个庭,是农民工讨薪的官司。”

  陈贤律师入选2015年度中国正义人物,来京参加颁奖典礼,记者在颁奖期间采访了这位来自安徽的女律师。

那里是草原

  乌拉特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东北部,总面积23096平方公里,距包头市219公里。

  陈贤20145月报名赴西藏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经批准后前往西藏昌都,是安徽首位援藏女律师。在昌都服务期满后,她向司法部递交申请,请求继续留下来为当地藏汉百姓服务,组织上考虑到她高原反应剧烈的健康情形,将她调整到海拔低一些的内蒙古乌特拉中旗。

  陈贤的丈夫曹旭律师也同妻子一道加入到去年全国“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中来,他被分配到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这里距乌拉特中旗有300多公里的路途。

  陈贤记得刚到乌拉特中旗的感受,那里是草原,镇上有几万人,地广人稀。

  谈起帮助农民工讨薪,陈贤感叹那些辛苦劳作的农民工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她总要一次次地向求助者说明怎样收取欠条,要弄清楚去打工所在的单位、法定代表人是谁,法定代表人的住址及联系方式,弄清楚包工头真实姓名,要留有包工头身份证复印件及联系方式等等。

  “谁能想到这么多事啊!

  听到陈贤的悉心告知,农民工往往会做出这样的反应。

  陈贤经手数十起讨薪官司,她见过雇用工单位负责人或包工头如何利用打工者盲目信任、朴实老实、不懂法律而故意欠薪。有包工头故意在欠条上写错名字或写小名,致使讨薪人难以借用法律维权。

  “辛辛苦苦干完一年,拿不到一分钱。”陈贤说讨薪的农民工很可怜。

打官司讨薪难

  讨薪者若去律师事务所咨询一次要50,复印一页纸5角钱,代写诉讼文书要几百元,这情形往往令手头拮据的讨薪者却步。

  有讨薪者激愤之下杀了包工头,有讨薪者无奈上吊自杀,有农民工从当地新闻报道中得知有“1+1”法援志愿者能帮助讨薪,便找到法律援助中心来。陈贤明确告知来人不收一分钱,哪怕是打印或复印几百张纸页也不收钱,她极力劝解登门求助者在讨薪过程中不能采取过激行为。

  记者问陈贤到乌拉特中旗至今办理了多少起讨薪案件,她说总共帮助了42名农民工,讨薪金额总计逾71万元,其中经法院判决的有8位农民工,25万余元;帮助7位农民工写好起诉状索要欠款共计22万元,包工头见状先支付了一半金额,剩下的一半答应在未来几个月内付清;为27名农民工办理了代理手续,写好诉状,将诉至法院,金额总计23万余元。

  就在陈贤与丈夫赴北京参加2015年度中国正义人物颁奖典礼前些天,由她代理的一起讨薪官司经当地法院判决胜诉,浙江一包工头与一矿业公司的欠薪纠纷赢得判决支持,尽管矿业公司经法院传票传唤无人到庭,但包工头及四名打工者履约完成工作的117000元由法院判决矿业公司在判决生效后十五日之内付清。

  曹旭律师也在2015年度中国正义人物颁奖典礼期间接受了《法制日报》记者的采访,他说乌海市位于黄河边上,是沙漠地带,不似妻子陈贤所在的乌拉特中旗是草原。

  自去年7月赶赴乌海市海南区从事法律援助工作,曹旭为农民工和下岗工人办理了三十多起案件,半数是讨薪官司。有一起讨薪诉讼令他印象深刻:

  一位来自河北的包工头,带了二十几个工人出来做活儿,他有法律知识,带工人干一年不发薪水,让自己儿子给工人们打欠条,可他儿子没有经济能力。曹旭代理这一群体诉讼时将这包工头儿子和他爸爸一并作为被告诉上法庭。

  “农民工不懂法律,更不熟悉法律程序,尤其是遭遇工伤来求助,家属眼泪就下来了。”

  陈贤和丈夫做法律援助志愿者,每人每月薪水都是3300,夫妻俩身处艰苦环境乐得其所,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们的选择?

  陈贤告诉记者,她援藏到昌都,有位藏族农民工不相信法律援助可以帮他免费打官司,直到陈贤帮助他历经法院一审、二审,这位藏族农民工拿到了法院判决书,他竖起大拇指说,“没想到你真的帮我,还不收钱,你是好律师”。

  做善事的回报珍藏在内心深处,无须多问。

  陈贤、曹旭夫妇无怨无悔地做公益律师必有他们笃定的信念和理由。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法制日报 201613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