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电科院)原党组书记、副院长邓永辉,利用其此前担任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及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运维检修部)主任的职务之便,先后收受3家所谓“朋友”的公司价值456万余元的财物。昨天记者获悉,因邓永辉检举揭发他人有功,市一中院对其予以从轻处罚,一审以受贿罪判处他有期徒刑10年。(京华时报1月18日)
邓永辉贪贿的举动,与季建业、廖少华、屈湘林之流如出一辙,都是在与商人的交往中失去了底线,不讲原则,不分彼此,不加防范,让朋友关系变了味,成为通向牢狱的钥匙。籍照顾“朋友”为名向下属打招呼,行受贿之实,根本是对朋友一词的侮辱。须知真正的朋友,当两肋插刀而不悔,而非利益的交换。祭出朋友之名,根本是掩耳盗铃,最终自然也是身陷囹圄。
再阅读报道,并不因邓被判刑而欣喜,除他是种因得果外,想问:为什么如他之类领导的招呼能起作用?让推荐的“朋友”得以成功捞金。招投标流程不是公平、公正、公开吗?以泽源惠通公司为例,明显并非运气好的缘故。为何在邓打招呼之后,就能次次中标?在此,只能佩服其下属“闻弦歌而知雅意”的功力之深。如此狠拍项目招投标监督评审者们的脸的行为,能一而再的上演,说明在现阶段,以下督上的要求,更多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让履行“一岗双责”或挺纪在前成为一纸空文。但一般群众又无法了解详情,或没有时间打探。如此情况下,要让领导们的“招呼”减少或消失,除了拓展渠道,加强群众监督外,怎么让下属抵制“乱命”才是关键。
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反之,要建立起牢固的廉洁堡垒,也得从内部着手。只要人人都履行监督职责到位,形成相互制约的风气和习惯,就算有领导打“招呼”,下属再心领神会,但在操作上势必也会引起他人注意,注定因为有所忌惮,不会再接二连三的上演打脸秀。所以,就要对明知领导的招呼不对,依然放弃原则去落实的下属,在承担的法律责任上给予从重处理,而非因为受所谓权力影响而宽刑省法。让一些有此打算的党员干部们仔细盘算一下,是否值得付出这些代价?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面对层出不穷的贪腐行为,不管是打着什么样的旗帜,都是牺牲政府公信力为代价。因此,只有以“厉行法治”为手术刀,不断切掉腐肉,才能改变官员为权力的亵渎,从而对权力产生敬畏,从内心对“权力是把双刃剑”产生不可磨灭的清醒认识。只有如此,官员们才不会肆无忌惮的打招呼,即使打了招呼也不管用,也才能实现逐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让阳光下运行。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政务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