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景尚卿:理财有“道” 严防公款私用

[ 作者:景尚卿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18 录入:吴玲香 ]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全国各地纪检、审计系统查处的公款违规“理财”金额超过20亿元,一些地方出现官员、财务人员挪用财政资金等公款,用于炒股、放贷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新华网)

当下,理财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生活水平高了,手里有了余钱,都愿意拿出来搞点投资、赚点外快,特别是当银行存款优势不再,社会兴起的一波波炒股热,惹得无数上班族“为股痴狂”。其实,理财本身无可非议,关键在于“理”的是哪里的钱。如果是“将合法的财产以合法的方式投资于证券市场,买卖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这肯定合纪合法。但如果是像被查处的那些官员、财务人员一样,拿着公款去“理财”,所得揽入个人腰包,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道义,而且要受到党纪国法的追究。

领导干部拿着公款“理财”,显然与公权力膨胀、贪欲作祟、胆大妄为是分不开的,他们或许侥幸认为,公款“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挪用出来“理财”,赚钱之后再将公款如数归还,如此神不知鬼不觉的生财之道,何乐而不为呢。但是俗话说的好,“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能让动辄百万,甚至千万、上亿的公款,从公共账户里面“挪”出来,光靠点“恶胆”是远远不够的,背后势必有监管层面的失职、失范、失效。

公款私用,根源在于日常资金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必要的检查、审计不到位,以及发现之后往往也只是立足于弥缝而非深挖和问责。说到底,公款被挪用问题的症结仍在于公共资金的“软约束”,纵容甚至助长了部分“看守人”的滥权行为。

当下之计,要解决公款“理财”,就要先打破这背后的监管困境。一是事前要有严格的预算编制,建立健全现有的财务制度。对项目经费科学论证、足额安排、不留缺口,减少财政资金闲置过大。二是事中要有严格的流程监管,既加强对财务、出纳人员和资金主管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的法纪观念教育,又加强对资金申报、拨付、使用的全方面监控,特别是加强对虚报、挪用、乱支财政资金及随意转移公共资金等违法违规问题的监督查处工作,实行全程介入、随时“拿下”。三是事后要有严肃的审计与问责,对出现问题的具体经办人员和分管、主管领导坚决追究纪律和法律责任。

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我们对公款私用制定了许多相关的规章、条例和办法,绝非无章可循。要避免公款私用、滥用,我们的制度和法律必须得到严格执行,只有执行“到位”,一切监管制度和手段才不会成为“纸上谈兵”。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小枧沟镇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