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包产到户改革后,我国建立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经营体制。但实践中“统”的部分一直较为滞后,村集体、公益性农技推广部门等主体的服务,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十三五”规划中强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过小的问题,继提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后,中央提出一种至少是同等重要的政策思路,即培育“新型服务主体”,或称“服务规模化”。
山东供销社土地托管就是“服务规模化”的重要代表。它较好地体现了差异化最优的原则,充分发挥农业各环节的规模经济,在农业多个环节实现了节本增效。加上托管合约的灵活性,广泛受到农民的欢迎,短短5年时间就已经覆盖全省耕地面积的20%。
本文结合俄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恰亚诺夫的差异化最优理论(关于该理论的介绍,见“实验主义治理”公号第69期),对山东供销社土地托管进行分析。所谓“差异化最优”,就是强调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垂直链条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最优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不同的生产和经营环节有不同的“最优规模”。中央政策把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服务主体并重,本身就体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领域差异化最优原则。而山东供销社土地托管的实践,则是对该原则更加细致和生动的体现。
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一种思路,是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经营权集中起来。但单靠土地流转,不可能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截至2014年,我国农地经营主体中,农户经营的面积为11.61亿亩,占全部农地面积的87.36%,专业合作社、企业和其他主体,只分别占了6.62%,2.93%,3.09%。截至2013年底,全国经营耕地50亩以下的农户,仍然占家庭承包户总数的绝大多数(98.71%),10亩以下农户占85.96%。全国农地以家庭经营为主、超小规模经营的基本国情依然成立,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太可能有大的改变。
除了土地流转来实现规模化,“服务规模化”的新思路逐渐从实践中浮现出来,山东省土地托管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据山东省农工办统计,截至2015年6月,山东土地托管服务面积已达2000万亩,约占山东省耕地总面积的20%。仅供销社托管服务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就有3万多家,服务面积占全省土地托管面积的65%以上。2015年6月,已经建立了450个规模适度、半径适宜的土地托管服务圈。按照计划,五年内山东要建成1500个这样的服务圈,让近千万户农民从中受益。到时,仅供销社提供的土地托管服务覆盖面积就达到近5000万亩,土地托管总覆盖面积达到7000万亩左右,占耕地总面积的70%。
土地托管完全不同于土地流转或土地信托,关键在于农户不需要长年地、完全地把农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主体,而是更加灵活多样。农民自愿出钱,请服务主体给自己打工,收获农作物收益则归农户支配。例如,一个农户选择耕、播、喷、收四个环节的托管套餐,按一亩麦子XX元交付给托管主体交(一般由供销社承诺比市场价低10%,实际价格由农民或农民的代表和作业主体商议,根据当天的天气等情况确定),收获后可以农民可以选择要麦子,或者把销售环节也托管出去,直接获得出售款。
大部分托管合约都是一年一签,也有少数是更长时间,如三年一签、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分为“半托管”和“全托管”,半托管就是农民自己选择哪些作业环节需要托管,全托管就是从耕种到收割全程都托管出去。以下是截至2015年6月的托管服务规模:
从已经实施项目看,每亩粮食作物通过节本增效净效益增加400多元。平均来看,其中30%-40%归服务主体,其余主要归农民为此专门成立的合作社,少部分提取归村集体作物组织协调费用。
土地托管节本增效的根源是供销社实现了“差异化最优”,充分利用了各个环节的规模经济。农业生产由许多不同性质的技术流程组成,可以分为四类:
1、由于土地的空间延伸这一事实而产生的机械流程(翻土,播种,运输,收获,赶牛,等等)
2、作物种植和养牛的生物流程(作物培育、奶牛育奶、牲畜育肥,等等)
3、收获原材料的初级再加工的机械流程(打谷,乳脂与牛奶分离,黄油加工,打麻[即通过敲打取出纤维],等等)
4、连接农户家庭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运作(购买与销售,信贷关系,等等)
恰亚诺夫认为,不论实体规模大小,第一类的绝大多数流程均可以执行得同样好。应用复杂机械方面,大规模企业具有明显优势;内部运输方面小规模企业具有优势。第二类流程更适合小规模农场,因为它们要求更多的关照和个体料理。更适合大规模农场的唯一事情是牲畜饲养流程,因为雇佣饲养员超出小农户家庭主的能力。第三与第四类的全部流程显著地更适合应用于大多数大规模农场中。
山东省供销社土地托管中,服务规模最大的几个环节,是第一类(测土配方、智能配肥、飞防)、第三类(收割、烘干)、第四类(农产品收购)。主要托管作物,也是第二类流程不需要人力或机械操作的大田作物。而对于需要在第二类生物流程里投入大量劳力的经济作物,土地托管开展的并不多,而且大多以传统的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形式进行。
供销社的组织优势(健全的层级网络和双线运行体制)可以较充分地运用“差异化最优”组织原则,省、市、县、乡镇、村各级有分工。省(市)龙头企业主要承担农资统采分销、日用品统采分销、农产品流通、融资担保、统防统治(飞防)、96621服务热线6个功能;县农业服务公司主要承担惩戒政府惠农政策和购买服务、农资仓储服务、大型农机具服务、对接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技术培训、分项创新成果6个功能;乡镇分公司作为二级法人建设运营为农服务中心,主要承担测土配方和智能配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烘干贮藏或冷藏加工、庄稼医院、农民培训6个功能。村一级成立各类种植专业合作社,很多村进行“社村共建”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村集体负责协调农民、日常管护(并得到托管利润20%作为组织费)。
规模经济很大的环节,例如病虫害飞防,就是主要由省级供销社层面来协调投资和设备。飞防作业比传统农药喷洒作业提高效率300-600倍,节约农药20%,降低成本40%,防效达96%以上。省供销社农业服务公司在已有42架飞机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租赁购买飞机,日作业能力由现在的20万亩能提高到100万亩。按照全省一个防治周期15天、有效作业时间10天计算,每个防治周期可为全省提供飞防作业1000万亩。其中,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防双减”在内,两季共4遍喷药,每亩传统防治成本88元,飞防作业可降到58元(剔除跨区作业成本5元/亩),飞防作业300万亩,共可降低成本0.9亿元;棉花飞防作业每亩6遍药可降低成本40元,全托管150万亩可降低成本0.6亿元[5]。
供销社在土地托管的机械设备投资布局,也体现着差异化最优。不同作物的作业单元面积不同。对于小麦、玉米,每10万亩为1个作业单元。全省计划全托管小麦、玉米300万亩,就分为30个作业单元。同理,棉花按照5万亩为1个作业单元,配置采棉机、打包机、清洗加工机等。花生每1万亩为1个作业单元。水稻每2万亩为1个作业单元。
不同作物、环节的差异化最优,被恰亚诺夫推崇为“农业合作背后的基本组织理念;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将理论付诸实践”。“由于把组织计划分解为单独部分技术上可行的事实,农户家庭就能把那些技术最优规模超过农户家庭的所有那些机械和经济经营从其他经营中分离出来。并且还可以同其他类似的农户一起,以合作社的形式,在更大规模且是最优规模上组织这些经营。但是,那些最优规模没有超过农户家庭的经营仍全部持在农户家庭手中”(详见实验主义治理公号69期)。
供销社土地托管的实践较充分地体现了差异化最优原则,发挥了各个环节的规模经济,“不流转土地搞规模经营”,也获得了农民接受,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未来,随着对全程托管和土地连片托管的努力,农民将与供销社、村集体发生更加紧密深入的合作;更多环节、更多作物、更多主体,都将充分地体现出“差异化最优”原则,告别“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方式。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2015,《服务规模化与农业现代化——山东省供销社探索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发展出版社,p.21
[2]同上,p.21
[3]同上,p.24
[4]同上,P.22
[5]同上,p.163
[6]同上,p.165
[7]同上,p.166
[8]同上,p.166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实验主义治理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