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良,秦皇岛抚宁镇坟坨管理区一名普通的返乡农民工。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他在当地创办了国良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共同走上了致富之路。
打工“偷师”
办起蔬菜种植基地
上世纪90年代的外出打工热潮中,同样有王国良的身影。
经过几年打拼,收入虽颇丰,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创办属于自己的厂子。
打工生涯中,王国良不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还虚心向老板学习经营思路,为创业积累资本。
其间,他曾经就职的一家农村产业合作社为他提供了创业灵感:老家蔬菜种植户很多,但菜却卖不上好价钱。单个农村家庭生产、销售不成规模,收入微薄,农村产业合作社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暗下决心,不仅要闯出一条致富路,还要带动父老乡亲共同生产、共同致富。
回到老家,他借助政策扶持,从外地引进蔬菜优良品种,在旧县村发展起蔬菜种植基地。
几年辛苦,王国良的产业有了些规模。可2010年家中的一场大火,他苦心经营赚来的70多万元打了水漂。“打击太大了,看着废墟上一堆还没有烧化的钢镚,整个人都傻了。”王国良回忆。
然而,此番际遇并没有使王国良消沉,他谋划东山再起。
创办企业
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王国良发展蔬菜种植基地期间,还参加了专业培训,再加上有相关部门人员深入基地开展技术指导,他很快掌握了更为完善的蔬菜种植技术。抚宁区就业服务局又帮他联系协调了8万元的贷款。
有了技术和资金的支持,王国良谋划把产业做大,他投资3万元成立了国良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又用5万元建立了合作社批发站。
随着国良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生意越来越红火,很多原本在外地打工的乡亲们也纷纷回乡加入到合作社。
对于这一变化,王国良由衷地高兴,“这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以往只有每年春节时才回来一次,照顾不了家里的孩子老人,现在他们在家门口打工,既能顾家又能赚钱。”
为了更好地让乡亲们掌握种植技术,他不厌其烦地把蔬菜育苗、田间管理、施肥要点、病虫害防治等知识传授给来基地“取经”的乡亲,让他们尽快掌握增收致富“真经”。
如今,王国良的合作社已吸纳会员382户,社内土地169.8亩。
下一步,王国良打算扩大专业合作社,吸收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引导乡亲们转变传统的“菜园子”式自发种植模式,形成基地、专业合作社与农户连接 “抱团式”发展模式,真正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河北青年报 2015年11月5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