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江汉平原西部,长江与清江环抱,巴楚文化交融,堪称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三峡门城。现辖8镇1民族乡1街道、2管委会,总人口39.7万,国土面积1357平方公里。作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近年来,宜都市针对乡村治理领域诸多难题和问题,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工作体系,积极探索试点,打好五套组合拳,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成效初显,乡村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党建引领,打造乡村治理主体格局
宜都市委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和湖北省实施意见,坚定扛起党管农村的政治责任,强化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把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作为宜都市重大工程强力推进。
(一)坚持书记挂帅。宜都市成立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分管三农工作的市委常委、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局内,负责日常工作。
(二)筑牢党建堡垒。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实施基层党建整市推进和党组织、党员“双指数”管理,培育50个“磁铁支部”,集中整顿13个“软弱涣散”党组织。选好配强、善管善用“领头雁”,表彰33名“五强书记”。优化资源整合,按照“群众需要在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的原则,创新设置联村党委、片区党委、旅游区域党委,解决线多面广诸多问题,夯实乡村治理“红色”根基。
(三)强化措施保障。实行清单推进,出台了《宜都市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意见》,确立6大类20项重点任务,按季度制定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时间清单“三张清单”,高质量推进试点示范任务落到实处。强化财政保障,统筹安排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经费,2020年已投入1000万元。强化监督考核,把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列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和对乡镇、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
自治强基,释放乡村治理主体能量
一些农村地区在村级事务民主管理方面面临“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等难题,宜都市率先在尾笔村、邓家桥村、龙王台村等43个村试点,探索推进“村规民约+家庭诚信档案+积分制”集成化管理,其中,尾笔村典型经验入选2020年“楚治——首届湖北社会治理创新十佳案例”。
(一)坚持问题导向,建立村规民约。尾笔村在村级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扯皮拉筋、胡搅蛮缠、蛮横无理等不文明行为,很多村民对此是深恶痛绝。尾笔村“两委”在走访民情、收集民意的基础上,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确定《村规民约》为基础条约,作为尾笔村“小宪法”。
(二)明确家庭责任,建立家庭诚信档案。村级“小宪法”有了,如何落实呢?尾笔村认识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责任和意识明确了,村规民约才能得到落实。村“两委”同步推出《尾笔村家庭诚信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组织每户签订承诺书,将村民的家庭信息基本情况和道德评议会评审记录等相关内容,形成一户一盒的诚信档案。
(三)推行积分制,实现量化管理。家庭诚信档案管理辅以积分制,规定诚信积分每年基础分为100分,按照《尾笔村家庭诚信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加减分,村里每季度召开一次道德评议会进行评议,并将加减分情况记录到档案管理系统,年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审核,根据分值确定失信户和诚信户。
(四)强化运行保障,放大治理效能。根据诚信积分对诚信户进行一星至五星分级,在爱心超市兑换相应奖品;失信户将取消村级相关福利待遇,并在村内报告台进行公示并广播宣传,同时在本人或家庭成员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录、参军走访、入党政审、入职就业时如实填写失信记录。
法治保障,规范乡村治理制度体系
宜都根据乡村治理体系中的“法治”要求,在法治框架内创新乡村治理制度,用法治方式、手段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形成解决纠纷的习惯。
突出法治引领导向。站在“法治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法治宜都建设的意见》,制定了《法治宜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关键少数”,落实任前考法、年终述法制度。深入落实司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执法司法,持续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加强法学会建设,成立“法学会会员之家”,拥有会员564人、团体13个、专业研究会4个,每年拿出10万元活动经费予以保障。
抓实法治惠民工程。设立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村级法律顾问全覆盖基础上,选齐配强155个村(社区)法治村(居)主任,构建社区一刻钟、农村半小时的“法律服务圈”。每年集中开展“律师免费讨薪暖冬行动”“法律服务村居行”“律师进企业”等专项活动,近年来帮助541名农民工追讨欠薪1257万元,共为弱势群体当事人缓、减、免交诉讼费46.5万元,发放司法救助资金124.2万元。
提升建设能力水平。对标新时代“枫桥式派出所”创建要求,实施警力下沉,在闹市街头和偏远山区分别设立“密防快反”警务服务站和村级中心警务站。建立“警格对接”机制,实行“1+N”警务模式,增强治安防控力量。按照“专业的问题专家管、大家的事情大家判”的思路,建立由7名专职调解员和50名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联合专业调解委员会”,推动形成“1+N”多元协调共治模式。
德治为领,培育乡村治理文化生态
法德共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植根于深厚的道德土壤,法治、自治才有生命力。
夯实教育阵地。开设市、乡、村三级道德法治大讲堂,全市共举办道德法治讲堂826场。分别邀请武汉大学周叶中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陈先红教授为全市党员干部授课。组建“一团七队”和“道德法治宣讲团”,利用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开展理论宣讲、法治宣讲、道德宣讲、文化宣讲。
加强文明实践。在11个乡镇和50个村培育试点,建设6个志愿服务圈,以“志愿服务嘉年华”“四季文化节”“道德模范评选”“文明创建”等凝聚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目前,全市志愿者达到8万余人,崇德向善的文明实践理念成为市民习惯自然。
注重教育示范。加大典型选树,共表彰身边好人、道德模范235名,5人当选“中国好人”,11人当选“荆楚楷模”“湖北好人”。传承中华美德,弘扬勤、孝、净、诚、和“五美文化”,培育“四福”新家风,结合农民丰收节等特色节庆,表彰“十星”级文明户3万多户,村民参与率达到95%以上,农村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人情风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净化。
科技支撑,提升乡村治理整体效能
宜都立足智慧城市规划,启动建设乡村治理综合应用平台,开发“宜都一家亲”手机APP,建设重点人员管理服务系统,探索建设智慧村庄、智慧小区,推进“雪亮工程”8001个视频探头的“建联管用”,为基层社会治理筑牢智治支撑。在疫情防控期间,自主研发“宜码通”健康信息系统,与“一标三实”数据及网格采集数据互联互通,精准实现对人员及市场的全方位、全闭合、全动态管理和服务。在“1+1+N+K”联防联控中,利用“雪亮工程”实现卡口管控和“天眼”追踪无缝对接,及时掌握重点区域、路段情况。“大数据”融入“小网格”,2020年的新冠疫情,是对乡村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宜都市做到了提前预警、提前行动、提前封城、全民动员,没有发生家庭外感染事件,并在湖北县市区中率先实现清零,交出了湖北保卫战的高质量答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