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辖23个乡镇357个行政村,县域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总人口是111.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5万人,农业农村局确权耕地面积51.37万亩,于都是农业大县,但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9亩,典型的人多地少。
一、近年来于都县早稻生产状况
近年来,于都县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下降,不管是在公路两旁还是山沟里到处都能看见撂荒多年的耕地,而且每年呈增加的趋势,“双改单”现象也非常严重,以前很少见到的中稻,到处都能看见了,早稻实际播种面积年年减少。根据于都调查队在15个农产量点样方内耕地的调查,样方内共有耕地面积1985亩左右,从近几年这15个调查点样方内的早稻播种情况调查来看,2016年—2019年早稻播种面积也是年年减少,2016年早稻播种面积为593.91亩;2017年早稻播种面积为286.05亩,比上一年减少307.86亩,下降51.84%;2018年早稻播种面积为285.67亩,比上一年减少0.38亩;2019年早稻播种面积为145.32亩,比上一年减少140.35亩,下降49.13%。在15个调查点中,今年早稻播种面积815.4亩,比上年增加670.08亩,增长4.61倍。
2016-2019年早稻播种面积下降特别大的原因:一是2017年—2019年于都县正在进行高标农田改造,2017有58329亩农田进行改造,2018和2019年也有改造任务,高标改造后的农田大部分进行土地流转,搭建大棚种植了蔬菜,在我们调查样方内:仙下石陂点、车溪车胜点、葛坳蛇颈点样方内耕地在改造后种植了大棚蔬菜,银坑年丰点样方内的耕地已全部流转种蔬菜,15个调查点样方内可种植水稻的耕地面积共减少了400多亩。二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撂荒和“双改单”现象将越来越严重,早稻种的很少或不种,不少农户只愿意种植一季中稻或晚稻,种粮效益低下是农民不愿种粮的主要原因,做一个星期的小工比种一亩粮食的效益高;三是农资价格不断上涨,而近年来粮食价格下跌,种粮效益更加差,这也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今年于都县早稻面积有很大增加,不管从15个调查点的数据还是整个县的情况来看,都是增长非常明显,去年我们在祁禄山镇搞调查时了解到整个镇没有种植早稻,全部种单季稻,而今年全镇种植了4000多亩早稻,利村乡也是于都县撂荒较为严重的乡,往年很难看见成片大面积的早稻,今年种植面积8000多亩,其它乡镇今年到处都能看见绿油油的早稻,恢复到十多年前的早稻生产状况。
二、今年早稻生产措施
民以食为天,粮稳安天下。粮食面积持续减少引起高层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民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坚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为切实防止耕地撂荒,巩固粮食生产大县地位,于都县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宣传工作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将防止耕地抛荒积极发展粮食生产作为政治任务来抓,确保全县29.3万亩早稻种植任务面积全面落实到位。一是召开会议抓提升。2月18日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后,下午即召开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传达落实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2月23日,县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乡镇主要领导视频会,专题部署春季农业生产工作。2月24日,县委书记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扩大)视频会,研究部署春耕备耕工作。各乡镇召开党政联席会、乡村干部大会,并以走村入户的形式召开在各小组召开户主会,会上宣传于府发[2020]5号文件,把各项奖励和补贴政策告诉群众,并告诉群众对撂荒两年的耕地,暂停该承包户的地力补贴,各乡镇还通过发放宣传册、宣传栏的等形式宣传早稻生产。
2、政府重视,奖励措施大
今年,于都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粮食生产,于都县人民政府在2月19日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防止耕地抛荒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若干措施>的通知》(于府发[2020]5号)。为支持鼓励粮食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发展双季稻生产,县财政给予以下奖励政策:(1)、对集中连片种植双季稻500亩(含)以上、300亩以上不足500亩的、200亩以上不足300亩的、50亩以上不足200亩的,分别由县财政奖补400元/亩、300元/亩、200元/亩、100元/亩;(2)、对实行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新购买农机的,除享受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外,县财政再补助20%;(3)、优先安排高标农田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由县财政整合涉农资金5000万元,用于修复和完善粮田水利设施。3月15日,于都县政府办又下发了《关于水稻生产奖励政策的补充通知》(于府办字【2020】18号),降低普通农户种植双季稻的奖补门槛:对普通农户集中连片种植双季稻5亩(含)、不足50亩的,也可享受100元/亩的财政奖补。按照(于扶攻字【2020】9号)文件精神,贫困户流转本村耕地种植双季稻,可按照早稻、晚稻各300元/亩的标准申报补助。
3、领导重视抓推进,做好土地流转工作。2月下旬以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高频率、高密度赴各乡(镇)调研指导春耕备耕工作,并对各乡镇分配了早稻生产任务。对无劳力在家,耕种有困难的农户,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给大户耕作或由村合作社耕作。今年在全县培育351个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粮食50亩以上的合作社或大户,基本上村村有合作社。将村集体管理的“一村一品”合作社作为规模种植早稻的主力军,组织全村农户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按照“统一种子采购、统一集中育秧、统一农机耕作、统一农资使用、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销售”的模式,集中连片带动农户发展双季稻。除大户流转种植、农户自种外的,其余早稻种植任务面积由合作社兜底完成。
4、早稻种子充足保供。在现有早稻种子储备的基础上,县财政拿出480万元从中国中化集团统一代购缺口种子40万斤,限价15元/斤销售。乡镇对早稻种子进行统一代购,各村代发到种粮合作社、种粮大户和农户手上,比往年农户自购种子优惠达25-40%。有些村由集体资金垫付种子款,农户免费领取种子。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早稻种植利润空间减少。由于近年来早稻收购购价格下降,而今年农资价格上涨,雇工价格高居不下,早稻种植利润空间进一步减少,以散户为例,种植早晚双季稻一年的利润也就八九百元钱,而把土地流转出去土地租金一年就能得六百元钱,除掉土地租金,农户也就得到两三百元的收入,只要外出打工两三天就能得到同等收入,农户种粮积极性变小。
2、农业雇工难问题比较突出。种植户普遍反映,存在人力紧张,雇工困难的情况,而且雇工年龄层偏大,基本都是50、60岁的劳动力在种田。由于人力紧张,雇工工资普遍上涨。而水稻“双抢”时间高峰期的雇工工资更高,即使是雇工工资增加,工人也比较难雇。多位种植大户表示,雇工难是当前水稻种植的主要问题。
3、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一是职业农民少,种植水平不高;我县属于丘陵地带,耕地分散,连片田块少,不利于大规模机械操作。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落后,很多灌溉设施还是大集体时代的;二是农机化水平低下,多数耕地还是人工种植,于都县属于山区县,地块小,难以集中机械耕作。
四、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建立早稻生产的长效机制
于都县是产粮大县,但人多地少,稳定早稻种植面积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早稻生产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落实措施,把稳定早稻生产作为粮食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来抓,同时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今年县里早稻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不管干部还是群众都担心这样的好政策是昙花一现,大家都希望优惠政策能长久延续下去,抓早稻生产的力度也延能续下去,这要的话,我们县的早稻生产会越来越好。
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对购买农业机械的支持力度
不少地方的水利设施已经老化,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很多耕地都要靠天吃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的重要保障。现在农村劳动力紧张,种粮要赚钱,必需做农业机械化道路。现有的购买农机补贴政策还不全面,希望出台更多的政策支持。
3、加强金融服务,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要创新金融支农方式,完善小额金融贷款机制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解决种粮大户和合作社贷款难的问题,加大信贷资金种粮大户的投放力度。
4、不断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发展粮食种植大户
现价段在家种粮的农民都年纪偏大,并且种粮积极性不高,造成很多撂荒的耕地,充分利用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强化对土地流转的管理,统一规范好土地流转合同,确保土地流转合法合规,促进土地有序流转。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的流转机制,把土地集中种粮合作社或种粮大户手中,同时搞好水、电、路、渠、和机械配套设施,集中连片种植,订单收购,支持种粮大户种植,发展大户种植是提高早稻效益、稳定早稻生产的重要措施。
5、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管理。由于种粮利润空间减小,农户种粮积极性下降,农业经营投资者会更倾向于效益更好的经济作物生产。针对这一现状,要更加严格实行粮食生产功能区用途管制和种粮保护,坚决制止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并且要进一步加强粮食功能区提标改造和基础设施管护,为功能区内粮食生产做好服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