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小冰期内气候寒冷干燥,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南犯而农民暴动频繁,此类重大事件往往与小冰期等气候波动有某种必然联系。美国另类总统特朗普扬言全球气候变暖迹象并不显著,而有关专家则有另一个小冰期在21世纪卷土重来的不同预测,中国农业大省河南的农业发展战略会否因此而被迫或主动调整?小冰期如果真的来了又会延续多久抑或全球气候变暖能否阻止?无论气候如何波动,未来的河南农业发展规划从战略高度未雨绸缪胜过杞人忧天。
一、历史上的小冰期对各地农业的影响
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轮小冰期(Little Ice Age)起止于15世纪初到20世纪初,在中国被称为“明清小冰期”,在欧洲则是中世纪温暖期之后从文艺复兴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之间的特定时段。这一概念最早被法国人弗朗索瓦-埃米尔·马泰(Fran & ccedil ois-Emile Matthes)于1939年创立,彼时美国加州的一条冰河靠传统的气候学说无从解释,“小冰期”的推论由此而来。这一轮小冰期导致亚欧大陆两端农业歉收,进而是中国改朝裂疆与欧洲则再无版图大国问世。
这一轮小冰期内全球范围饥荒、瘟疫频繁,导致中国明末农民起义而北方牧民趁机入主中原。由此反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也有可能处于小冰期而难逃内忧外患之夹击,只是相关数据限于史料而难以收集。直到比小麦、水稻等谷类作物更耐寒的新大陆作物(玉米、马铃薯等)被广泛种植,早期农业文明的处境才有改善。这一轮小冰期不是持续6个世纪的连续冷期,其内部还有次级冷暖波动并有一定的规律性。小冰期的温度降水波动还有区域特征与时段差异,对彼时的农业文明、经济结构、民族迁徙与封建王朝的兴衰都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在位于亚洲季风区的中国,小冰期季风环流的特征、降水带的位移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都值得学者们广泛探讨。相比之下,中国河南等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战略调整更值得国内的专家们持续关注。
斯坦福大学地质学家Richard Nevle推测,16世纪末欧洲移民征服美洲之初传播瘟疫消灭了当地的多数土著居民,留下了过多无人轮种的土地,茁壮成长的森林从大气中吸收的数十亿吨二氧化碳削弱了大气层的吸热能力,导致当地气温骤降而延续更持久的小冰期。此外,小冰期的形成也与天体引力的波动有关,尤其是四次火山喷发与海冰增加导致阳光反射增加的组合效应或反射效应。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分校教授Gifford Miller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撰文强调,根据其收集的巴芬兰岛冰盖下的死植物样本,当时或有多次大型火山喷发引起海冰面积扩大,而海冰反射率增强又持续强化了大气冷却效应,太阳黑子过于平静则有辅助作用。气候波动有不同的时间尺度,一般易与空间分布匹配。小冰期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敏感的生态脆弱带显示的环境效应更为突出,对世界各地的植物生长、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造成显著的破坏。面对如此高级别的灾变,任何时期的大国粮食主产区往往都是被迫调整农业发展战略以救亡图存。
欧洲在首轮小冰期之前的三百多年气候环境适宜,罕有饥荒记载;北极圈的积冰远在北侧,12世纪之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岛与格陵兰岛之间航运繁忙;粮食作物能在冰岛生长,甚至格陵兰岛也有农业发展;北欧渔业繁荣,欧洲主大陆的葡萄园远达现代界限以北500公里之外。这种好气候直到公元1200年前后终结,海冰与风暴的加剧使挪威、冰岛与格陵兰岛之间的航道每况愈下,直至14世纪末式微;在冰岛,粮食没法再收割;由于北欧冬季变冷,鱼群迁徙改道,渔民陷入饥寒。在欧洲主大陆,13世纪末、14 世纪初经历了持续的灾荒,延长的寒冬与异常湿热的盛夏等极端天气递增,耕作范围不断收缩。总之,小冰期的气候波动在欧洲高纬地区从13世纪起就已肆虐成灾了。始于16世纪,在欧洲的南方高山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极圈一带都有冰川膨胀与冰舌延长,破坏了农田乃至山村,靠冰川补给的大河常有灾害性洪水并伴有滑坡或崩坍。英格兰中部在1500年至1650年前后的冬季温度比现在低到1.5℃以上,到17世纪的最后10年气温越来越低。瑞士中部的山丘到每年5月份还有冰雪常在,阿尔卑斯山冰川扩张后冰舌延伸至草原2000米深处。气候的异常寒冷加剧了战争、饥荒与瘟疫,尤其是中欧一带的日尔曼人口从1600万左右锐减到900万左右。
这一轮小冰期对中国的影响更大,且与全球各地的降温事件有所关联。台湾的高山大湖于1320年起有冷干环境沉积,祁连山敦德冰芯于1420年起有急剧降温,华北平原于13世纪80年代起显著降温。云南、贵州降温不突出,小冰期盛期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冬、夏两季降温都很突出,降温幅度一般在1℃以上。小冰期对中国农业社会的打击一目了然,甚至引爆了战争导火索。明朝中期(1500年前后)北方游牧民族频繁南犯,尤其是瓦剌人入关的“土木堡之变”。1640年至1700年前后是这一轮小冰期的最冷时段,与八旗骑兵入关的时间大致吻合。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不可不谓勤政,但生不逢时,只靠一个人纵有天纵奇才也无力回天。“人定胜天”有一定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限制,“杞人忧天”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河南等农业大省规划农业发展战略蓝图不得不捕捉“天机”。
中国的明朝被清朝接替,欧洲则是“三十年战争”扫尾的时段,农业难民潮在亚欧大陆的连锁反应影响深远。由于气温越来越低,中国的农业及其北方的牧业陷入饥荒危机并从关外向关内层层横压。关内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北伐,关外有努尔哈赤八旗骑兵南犯,直至1644年明朝在两支大军的南北夹击中瓦解;欧洲则有近于世界大战萌芽的三十年混战,直至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主权”原则将罗马帝国版图撕成碎片,一群顶多在名义上还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主权国家”被承认绝对主权,“主权不容侵犯”的绝对原则至今还在撕裂英法德等欧洲“大国”。科西嘉岛、巴伐利亚、北爱尔兰、蒂洛尔、加泰罗尼亚的独立闹剧对“台独”、“港独”、“疆独”、“藏独”的影响无需粉饰,西方大国相关的双重标准更值得中国警惕。一旦小冰期应验,中国在农业发展战略上更要处理好有离心倾向的边疆地区与河南等粮食主产区的关系。
二、新一轮小冰期危及农业的可能性
1973年朝仓正预言2020年前后太阳将启动一个长时段的“超级安静模式”,莫斯科大学物理学家帕波瓦(HelenPopova)与专业天文网站SpaceWeather、气候网站ClimateDepot最近也有类似推测。较之于以万年计的“大冰期”的深远影响,第一轮小冰期的规律性社会现象是亚欧大陆农、商、牧、渔各类经济体迫于气候灾变导致的经济短缺压力而偶然相互征讨,甚至导致改朝裂疆。相比之下,以“9·11 事件”等所谓的“文明冲突”为起点,21 世纪的美欧与中东的商、牧等经济体之间的难民潮之争还不够惹人瞩目,全球气候变暖的警报却此起彼伏,特朗普“退群”拒绝减缓美国工业碳排放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危机恶性循环。中美两国在农业发展战略领域的农产品之关税战、补贴战会否因此而有增无减?
近年来屡有新闻报道预测,未来近百年内太阳黑子活动将减缓,导致地球走近另一个小冰期。尤其是2012年的寒冬导致欧洲400多农民病亡,多瑙河多数航道冰冻,数百村庄被暴雪阻断交通而陷入绝境。乌克兰、波兰有200多农民病亡,俄罗斯的官方统计是本国有110多农民被冻死。在塞尔维亚等巴尔干半岛小国,7万多农民一度与外界失联。中国学者崔伟宏、承继成与美国学者弗雷德·辛格、法国学者万森·库尔提欧等对此有详细预测:2014年前后深度寒冷的气候早已到来,太阳能的强度在2042年(±11年)将降到最低。这个时段大约是2055年至2060年(±11年),届时将会有《后天》式深度寒冷。彼时全球气温将下降大约1-1.5℃,如果是1℃则不易察觉,但下降1.5℃在高纬度地区将引起成倍叠加,尤其是人口基数偏低的因纽特人将经历更冷的严寒而濒临灭绝。类似于四大文明古国在1645年至1775年的战乱,相关大国的农业发展战略博弈势必恶化。
作为重大外因之一的太阳黑子在21世纪将越来越活跃还是越来越沉寂抑或波动不大?对照借助树龄学靠放射性碳-14测定太阳辐射而重构的11400年间的太阳黑子数目表,过去70年间其活动水平一度达到了8000年前的极大值,比最早的11400年前高约10%。据此,太阳黑子活动近期内还将上升,未来短期内走到极小期的可能性并不大。大规模火山喷发向大气层排放大量尘埃的可能性更需担忧,地球自身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一直是地质运动,其不稳定点之典型是美国的黄石公园火山。该火山现在就处在这个周期的下一次爆发的临界时间段之内,其地面沉降与上升及其水平移动越来越活跃,种种迹象表明这座火山即将爆发,大量火山灰将深入大气环流而殃及全球。《后天》等科幻片则描述了超级风暴将平流层的极低温大气卷到地面导致其所经之处天寒地冻,反气旋足以将高空的气流带向地面,但此后的夏天会更热而冬天会更冷,即夏季不可能有《后天》里的情形而冬季又因为无强热气流能量补充而无法持续,总之这种可能性很低。
火山爆发像地震一样很难预测,将其时段精确到十年之内是不现实的。
历史教训依稀可辨,对极寒天气危及农业生产的无知加剧的连锁反应几乎是致命性的,无论是不是粮食主产区都很难幸免。法国在1693年谷物产量骤降,全国病亡人数超过200万。在芬兰,1697年死于饥荒的人口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3。彼时的中国则是满清新政权在大规模镇压中国各地汉人反抗,其中的直隶“极目荒凉”、“百姓流亡十之六七”,山东“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南方的扬州、嘉定、江阴、松江、漳州、广州、南昌等大城市惨遭洗劫,湖广一带更是“城无完堞,市遍蓬蒿”。此前,为江浙土豪劣绅代言的东林党借抗税捐之名与阉党内耗而让朝廷没钱赈灾或预防农民起义,为抵挡八旗骑兵而征的“辽饷”更是很难收上来,“嘉定三屠”之类的惨剧谁是无辜的?较之于最近让欧盟国家剪不断理还乱的中东难民潮,精英携款移民与“逃离北上广”的农民工反向大迁徙早已形成鲜明对照,跨国流民失控之殷鉴不远乎?
2015年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在兰迪德诺召开国家天文会议,扎尔科夫(Zharkov)与会时警告,2030年前后太阳将趋于“休眠”,有可能导致全球气温大幅度降低。她通过自己研发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新模型推测,太阳黑子活动将在2030年前后减少约60%。在太阳黑子活动的第25周期(该周期的太阳黑子活动将在2022年前后达到峰值)被列为观测对象的太阳两个层面的电磁波将被相互抵消,第26周期(2030年至2040年)之后这两个层面的电磁波将不再同步,从而导致太阳黑子活动急剧减少,这两个层面的电磁”的相互作用是极具破坏性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权威性众所周知,但中国的苏格兰式分离主义者会不会在意?
中国的农业发展战略会否因为遭到新一轮小冰期而在可见的将来被迫或主动调整?从内因与外因的角度上看结论很难统一,相关学科争议仍有延伸。
2010年《地球物理研究快报》支出,较之于正常太阳黑子活动变化,其极小期即使能持续到2100年,对温度的影响也不会超过0.3℃,火山灰能让温度下降多少则暂无定论。美国航天局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分析全球167个大湖的夏季夜间表层水温后则认为,上述湖泊每10年平均升高0.45℃,这一结论与全球变暖给湖泊带来的预期波动一致。中国学者于革认为,“如果纯自然因素考虑,地球是要迈入小冰期了,而且现在我们还处在第四纪冰期中;但如果考虑人类活动造成的因素,那却是全球变暖。”人类排放二氧化碳会让气温升高而小冰期等自然力量又让气温下降,大国农业发展战略博弈则不仅意味着人类被迫与自然较量,尤其是中美两国农业领域的关税战、补贴战让“修昔底德陷阱”时隐时现。
三、21世纪大国农业发展战略博弈推演
眼下中国正在践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如果近期内全球气候继续变冷,对于农业大省河南将有何影响?小冰期一旦应验,北极冰层将有所恢复,北极航道转而封闭,俄罗斯由此有望暂时躲过四面受敌之困局,“到温暖的海水中洗刷战靴”有可能被斯拉夫水手们再次挂在嘴上,日本与朝鲜半岛不得不面对更大的周边大国地缘战略交叉火力,中国支援北方牧民战胜严寒以稳定周边的压力将加重,“逐粮天子”守国门之余将不得不在陆海两个方向“两线作战”,传统农业大省河南的粮食安全更将事关中国与他国的农业发展战略博弈之成败。
相比之下,小冰期对中国内部社会稳定治理的压力会更大,这将迫使中国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中国曾有过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古代文明,抗天灾能力一直很差,以制度手段战胜自然灾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中国曾通过“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制度设计将农民组织起来熬过三年自然灾害,至少避免了明末流民大规模暴动而改朝裂疆式危机。中国的古圣先贤深信“人定兮胜天”,一旦极寒天气真的到来,炎黄子孙务须总结明末内外交困的教训与新中国的治农经验,不断探索通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将劳动者组织起来的新途径,尤其是要在农业发展战略上为战胜新一轮小冰期的天灾人祸未雨绸缪以防患于未然,而以空间换时间才有望避免“用我们的血肉组成我们新的长城”。
“人不定兮则天胜”,此处的“定”不是“必然”而是“有定力”,尤其是大国不可或缺的某种农业发展战略定力。汉初严寒之际刘彻一改“文景之治”强调休养生息的农业厚积薄发而广征粮草厉兵秣马反击匈奴,避免了欧洲式碎片化的社稷崩塌。12世纪初的“靖康之耻”祸于心散,而15世纪中期“土木堡之变”之后守卫京师的军民却能挽狂澜于既倒,历史一再证明亡国灭种的人祸之患大于天灾。诚如明末殉国名将孙传庭之奏折,“权贵豪强、衙蠧学劣……贻国家以单弱此,其为人毒犹逾于流贼,而奸更甚于细作”,谁敢说上苍蓄意偏袒同时期的满清贵族?12世纪中期以来持续上升的温暖期冲顶后骤然回落,蒙古人却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奋力崛起而通过远征几乎统一了亚欧大陆,避免了在气温骤降后有可能重演的“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廷”的流离失所惨剧。中法战争期间刘铭传在台湾、冯子材在广西都打胜仗了,但慈禧太后还是迫不及待地找茹费里战时内阁倒台的法国政府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城下之盟,何以然?小农意识导致战略定力不够甚至地缘战略无知显然是祸根之一,“睁开眼睛看世界”难不难?
一旦小冰期在不久之后被“乌鸦嘴”专家不幸言中,中美俄日欧印等大国的农业发展战略有可能调整吗?美国大幅度调整农业发展战略的可能性不大,其南方弱邻墨西哥在21世纪的前20年人口激增过亿,特朗普式“长城”在小冰期更会像螳臂挡车,只是新一轮北美农业难民潮的取向将形成对流,阿拉斯加、格陵兰岛甚至加拿大、阿根廷、智利涌向美国本土的农业难民潮亦将迫使美国“两线作战”,特朗普式孤立主义政策抑或变本加厉;俄罗斯受小冰期之害无疑很大,其本土将越来越不宜居,欧盟、海合会、中国、“亚洲四小龙”等富裕经济体有可能面对其农业难民潮的冲击,彼时俄罗斯要么有比普京更强势的铁腕人物整合前苏东集团,要么进一步分裂而像伊斯兰世界那样内外交困祸不单行;日本或许不会是新一轮小冰期的最大受害者,但其地狭人稠的国情注定了大和民族“南下”港澳台甚至东南亚、澳大利亚的移民取向,北海道有可能近乎于无人区,西太平洋航道上将徘徊着日本移民,由此不能排除日本军国主义残渣死灰复燃之后患;欧盟国家向中东甚至北非反向移民的压力有可能加重,尤其是饱受北端苦寒之地的北爱尔兰与苏格兰的独立狂潮困扰的英国将被迫从“脱欧”转向“冲欧”,瑞典、芬兰等北欧维京渔民后裔在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期间坐享和平中立的农业发展战略优势将难以为继,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彼时欧盟的“反恐”大旗反而有可能被伊斯兰激进分子拾起;印度也许会在新一轮小冰期受害很小,但来自亚欧大陆高纬度地区的农业难民潮压力将迫使势必成长出世界头号人口大国与人口密度之最的南亚次大陆“三面楚歌”,怂恿巴基斯坦、孟加拉甚至中国等昔日的地缘战略假想敌仿造特朗普式“长城”有可能是印度政府的查缺补漏之策,否则该国有可能面对更大的人口压力而失控解体。较之于阿根廷、智利,纬度不是太高、人口增长不是太快的澳大利亚、南非形成农业难民潮的压力不大,但两国对印度、日本这种移民压力过大的国家有可能助推的农业难民潮将被迫越来越排外。
当然,以上推演绝非必然,但小冰期难民潮的连锁反应毕竟不容小觑。尤其是河南地处中国的地缘战略意义上的“心脏地带”,与时俱进时不我待。
中国在上一轮小冰期曾有“下南洋”的大规模移民记录,但在新一轮小冰期向南移民则将不得不与日本等移民大户“争食”,何况菲律宾人口过亿后向港澳台移民加剧?向西移民则有可能与前苏东难民甚至欧盟难民迎面相撞,伊斯兰世界亦将越来越排外。面对新式“中国威胁论”,中国农业何去何从?经济全球化更要河南“睁开眼睛看世界”,规划农业发展蓝图也务须立足长远。2016年《海东时报》上的《产粮大省竟然“卖粮难”》一文称,农民种粮不愁卖粮愁与企业守着粮仓缺麦子在河南同时凸显,小麦产量攀高但满足面包、糕点等新兴面食产业需求的优质麦原材料缺口加大,国内外价格倒挂导致小麦进口激增而国内区域间粮价倒挂压抑主销区到主产区收粮积极性。河南小麦产量、进口量与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亟待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以价格引导小麦种植专业化,提高小麦品质以打破粮食收购混收混卖模式;建立不同等级小麦的品质指标,建立拓展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基地,强化技术指导与市场保障;政府主动引导小麦生产由量向质转变,针对现代农业市场需求减少进口美国等发达国家优质品种。
“家里有粮心不慌”,这个常识的洗铅返璞在中美贸易战期间一览无遗。美国中西部农业州仍将是特朗普求连任的大票仓,针对这个方向对其反戈一击的效果无疑会立竿见影。在加大对阿根廷等后起农业大国的粮食进口之余,尽快加大河南与“北大仓”等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补贴政策力度早已成了燃眉之急。
四、小冰期预言下河南农业的发展前途
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与最典型的传统农业大省,河南农业的发展前途无疑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的一个风向标。基于大国地缘战略博弈逻辑推演中国的农业发展战略,抑或是河南农业发展蓝图规划过程中的助兴乐章,大禹治水的历史经验则可参考于小冰期难民潮对河南的冲击。
中国历次小冰期的气候、环境变迁是在全球气候环境异常影响下衍生的局部现象,河南更难例外。从11世纪至18世纪先后有过四次寒冷期,中国历史上的小冰期的鼎盛期大约在17世纪中期,其周期大致为180年左右,但在这些小冰期内也偶然有过温暖时期,而且是干-冷、暖-湿相联。即便是面对此类不显眼的气候波动,农业大省河南也不能对气候预测掉以轻心。中国历次小冰期的共同特征是天气异常、环境恶化,主要原因是火山灰日伞效应。当然,即便没有这种影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仍将使气温上升。因此,农业大省河南不能再靠天吃饭,在农业发展战略上更要紧盯若干世界工业大国的节能减排政策随机应变。
纵览河南水利史,黄河流域深受水土流失的影响而水患频繁,尤其是在明清小冰期,被黄河横穿全境的河南遭到的水患更是惨况空前。明清时期堪称世界历史气候史上最著名的小冰期之一,在近五百年寒冷气候的持续破坏下,河南西北黄河流域上游的凌汛现象增多而汛期延长,导致人口大省河南的薪炭需求量激增而滥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直至农业生态环境遭到致命性的破坏;小冰期的寒冷气候导致河南农业植被恢复能力差强人意,长期的气候波动与生态环境破坏导致旱涝等极端天气增多。这一时期河南境内黄河段水患次数较此前有显著增加,一度甚至超过夏朝至元朝之间历代有统计记录以来之数据总和。显而易见,未来的小冰期对黄河凌汛的影响将是左右河南农业发展前途的重大要素之一。
回顾20世纪的最后20年,全球问题与区域问题的融合越来越显著且促成了重大共识,即研究全球性问题要起步于区域研究而对后者的研究要统揽前者。因此,研究河南农业就要放眼全国农业甚至全球农业。结合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大气环流探讨中国冷暖干湿气候格局现状对比同期的关键外围区域的气候环境演化信息,不难推导小冰期的成因机制及其对河南农业的影响。中国的小冰期冷暖阶段波动周期大致吻合,即“三冷加两暖”模式,只是小冰期内冷波段的起止时间有一定差异,河南农业发展战略规划有必要因地制宜。统计青藏区、中部过渡区、东部区的小冰期及其内部各冷波动阶段的起止时间则可知,青藏区将率先走向寒冷期,东部最晚,河南所在的中原地区居中,三者的启动时间与结束时间约分别依次后延20a-50a。小冰期内亚冷期的不同区域还将有不同程度上的强弱之别,多数重建气候记录显示为第二冷期最强,只有西南、华南两地区则是第三冷期最强。小冰期内降水幅度高频振动而干湿空间分布较为复杂,全国气候干湿配置特征是冷湿型相对而言多于冷干型,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东北地区、河南所在的黄河段、长江中下游与华南地区冷湿气候突出。太阳黑子活动与火山喷发相辅相成,是导致河南小冰期农业灾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三冷加两暖”曲线图,现在的河南正处在第三个冷期的尾声,至于何年迎来第三个暖期尚需进一步观察推演,但无论近期内全球气候变暖凸显还是小冰期“尾大不掉”抑或新一轮小冰期变本加厉,农业大省河南务须从战略高度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较之于欧美日发达经济体,中国(尤其是河南)的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落后,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很难应对新一轮小冰期引发的自然灾害。现在中国政府越来越关注适应性领域的难点问题,而河南等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建设首当其冲。传统农业大省河南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小冰期则使粮食安全风险趋高,干旱与洪水趋于频繁,水利建设刻不容缓。由于中国经济发达的城市群集中于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带,气候波动导致的海平面升降也是河南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河南正在努力将基础设施建设与气候适应性相结合,提倡开发商在规划设计新铁路、水力发电站与其他大型项目时顾及气候波动因素。河南也在采取预防性措施减少气候波动的潜在威胁,尽管这样的措施还是刚刚起步,但大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自近代以来,中国在针对沙皇俄国的“塞防”与针对欧美日列强的“海防”之间常常是捉禁见肘而顾此失彼。左宗棠收复新疆险胜而李鸿章甲午海战惨败,似乎意味着中国应强调海疆而不惜在陆疆舍车保帅,但推演新一轮小冰期的上述农业难民潮压力取向则意味着中国仍将不得不在农业发展战略上陆主海辅,这就与河南农业发展战略何去何从相关了。特朗普何以对来自海上的中东农业难民潮相对轻视而对墨西哥西北一隅的拉美农业难民潮过度高调?筑牢“海上长城”较之于筑牢陆上长城的的规模、难度与成本都要小一点,中国作为传统核大国被日本、英国这种海上强国的正规军入侵的可能性则越来越小,但核武库对陆上农业难民潮的“偷袭”则于事无补。“堵不如疏”,古圣先贤以河南为中心治理黄河的经验早已表明,开辟新的就业渠道“稀释”农业难民潮应是中国规划新一轮小冰期的农业发展战略之重大选项,类似于倡导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国应与其他大国合作分担不同的流向与规模的难民压力。德国何以敢一度不顾其他欧盟国家的反对而对中东农业难民潮来者不拒?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似可窥一斑而知全豹,“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概念被德国首次提出绝不是偶然的,德国吸引移民就业的工业新领域堪称日新月异,伊茨科夫让人类永生的“阿凡达计划”、马斯克远程移民的“火星绿洲计划”与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科幻小说皆与此有某种不解之缘。工业革命影响就业的速度与规模远远高于农业革命,这是马克思主义者早已承认的不争之重大史实。
五、小结:河南农地关系思辨
除非还有明末清初那种持续的极寒天气导致瘟疫、饥荒与战乱剪不断理还乱,中国规划农业发展战略切忌重蹈苏联在冷战时期被美国“星球大战”误导而被拖垮经济(尤其是农业)之覆辙,河南农业之发展更须被置于这种国际视野内。无论天灾或人祸,多难兴邦,天变不足畏,庸人自扰之。在远古荒蛮大陆的优胜劣汰中,被打败而逃出森林的古猿发展成了人类,而一度胜出并霸占森林的古猿却沦为现在被追猎的猴子。参天大树茁壮于草莽,旷世英豪奋勇于边陲,中国的地理位置不接近地缘战略意义上的“心脏地带”,但自张骞凿空西域以来中国对地缘战略意义上的“心脏地带”叠加的连锁反应却是空前的,尤其是迫使匈奴人西驱日耳曼人肢解罗马帝国的持续影响,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务须以史为鉴。无论21世纪的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冷或越来越热,任何民族闭关自守或逆来顺受都只能走向自取灭亡。人类自诞生起多次经历大冰期与大暖期的沧海桑田,但每次灾变后都能爆发出更强大的抵御自然灾害的生产力。21世纪之大国规划农业发展战略有必要借鉴经济学的增量思维而不是存量思维,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在人工智能、基因改良与星际移民等领域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农业大省河南当就此自敲警钟继往开来。中国靠农业立国而历来强调“民以食为天”,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又不能不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亦然。“人定胜天”受制于特定的时空条件,唯物论的科学发展观则要求河南农业建设在不断适应气候环境变迁的基础上对地理、经济环境有所改造以开源节流并举。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河南怎样,中国就是怎样”。农业是基础,工业是支柱,农业大省河南只有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化被动为主动才有可能对新一轮农业难民潮化危为机,直至整个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