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问题>述评
《中国农村问题》一书源自民国时期三十年代的乡村工作讨论会。全书汇集中国农业问题学术研究文章14篇,主要涉猎的领域有农村土地问题、农村赋税问题、世界农业问题、粮食问题、以及农村金融问题等。从文章写作方式来看也是颇有意思,其中包括有历史史实撰写,有逻辑辩证类文章,也有经济统计类文章。从全书来看,编者将近代中国农业问题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多个领域进行了汇总编写,最终成为一本全面的民国时期农业问题全书。下面我将对全书进行解构,分别对各作者的侧重点以及写作背景加以阐述,望有助于此书在最终定稿成书有所帮助。
全书前六篇文章均为中国农村问题的“复兴”问题加以论述,但是角度各有不同,分析方法也各具特色。杨幼炯《今后农村复兴之前路》是一篇典型的符合当时学术范式的论述文章,提出问题、言明利害、解决问题,作者对中国农业问题从“治标”与“治本”两个角度提出缓解中国农村问题的要点关切所在。持同样观点的周宪文,在《复兴农村应由改造农业着手》一文中则是通过对农业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问题来看待中国农业问题。在论述中,两人都提到了商业社会的发展对农业的侵蚀,以及帝国主义在华问题上的立场意义。古楳《农村复兴与土地问题》一文中则对“复兴”问题从辩证的角度提出疑问,质疑中国旧时传统农业是否算“兴”,是则然,如果不是何谈“复兴”。文章将中国崇村凋敝问题归为四类,商业、军事、外交、政治互相作用导致农业状况受到重创。于此同时,古楳还将中国各主要县的农户数量、耕地面积以及平均土地数量做了统计学解读,从中发现自种农、租种农、自租兼租种农之间土地分配不均的状况。文章还提出富农与商人、地主甚至是官吏间的利益输送关系。罗敦伟《统制农村与农村统制》则是从各阶层矛盾对立的角度解读中国的农业问题,作者提出中国农业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一是帝国主义经济与民族经济的对立,二是封建劳动力与劳苦大众的对立。由此两种矛盾衍生推演出经济恐慌、高利贷、军阀割据、土豪劣绅盘剥等各种伤害农业生产的因素。文章还从各方面谈到统制经济对中国农业的意义所在,价格统制、运输方式统制、粮食调节统制、国际贸易统制这些小分支项在文中都有介绍。方秋苇《复兴农村经济与土地问题之解决》一文中则是对土地之平均分配做了介绍,文中援引陈翰笙先生在《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一书中对广东土地分配情况的介绍,发现中国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并且引出问题“平均土地”是否能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由此而引发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中国农村土地有多少可以分配。第二个问题将已有土地进行分配,每人平均四亩土地是否足够维持生计。按照方秋苇先生最后的推论,土地最终解决途径便是国有化,这与前边提到的罗敦伟主张的统制农村问题得出的结论趋于一致。陈振鹭《农村复兴声中之中国田赋》一文中对中国农村复兴的方式做了更为想尽的论述,文章开篇对中国自古以来农业田赋的介绍,后又对帝国主义之侵华后中国田赋状况介绍。旁引古文中对赋税的告诫与利用的道理,最终强调税基——民众之重要。
农村问题的主体是农民,农民问题的主要矛盾是佃农争议,陈城《我国佃农争议之研究》一文对中国佃农所处的社会地位,生存环境做了研究。作者将佃农与工人做了对比研究,发现其中的差异不但体现在劳作方式的不同,同时也体现在运动方式的差异、劳动运动与佃农运动的相互关系,文章对佃农争议的复杂性质做了分析,统计了佃农在劳动中发生争议的原因,次数,以及方式。佃农争议的主要方式是情愿、示威、直至暴动;最后发现,从时间上考察佃农争议主要发生的时期是在冬季,此时粮食收获已经完成,赋闲在家拥有大量闲散时间的佃农易发生争议事件。容易发生争议事件的地点多发生在交通便利的地区,作者分析,这些地区较容易接受新兴思潮影响,对工作报酬、工作环境容易引起不满,造成反抗活动。作者对佃农提出争议的原因也做了分析,发现最容易引起佃农争议的事件当属天灾占所有争议事件的26.9%,苛捐杂税以16.5%紧随其后成为最容易引起争议事件的因素,同时也是最容易引起苛捐杂税的人为因素。文中还提出地域差别、知识差别等等可能引起争议事件的因素。
杨熙时《世界农业问题与我国农村》一文则是以世界经济环境的视角审视中国农村问题的大背景。作者以孙中山先生对国际问题的认识出发,对外交政策、合约签订等政治立场做了全面梳理,文章详细地介绍《八国公约》《五果公约》《凡尔赛合约》等设计社会格局的会议协定,以此为支撑论述中国农业问题的外部压力以及应对此种压力时中国政府所实行的主动以及被动的各种回应。“产业革新”一词作为近代化历程中具有时代背景的先进思想,首次被提到中国的农业问题中来,作者在文章中分析了各国生产过剩,不得不向海外扩展,殖民地及产料地的争夺形成国际间扰攘不宁的局面。战争过后,尤其是欧战的结束,国际经济表现为人民购买力大幅下跌,工厂倒逼,从而推延至世界经济状况恶性循环,亦而造成了经济恐慌。相比之下,中国的农村问题作为世界农业体系的一部分,也成为军事物资框架下重要的环节之一,以此推论出中国农村问题成为民族存亡之所系。从数理统计的角度来看,杨熙时先生的此篇文章还包含的丰富的数据资料,其中有德国当时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统计,罗马国际农业研究所的环球统计材料,还包括了部分日本农林省统计的存贷款摘要。近代中国农业问题不仅是本国民众口粮生计的必需,也是影响当时世界格局的基础问题。
中国农村问题在当时历史中的真实状态,有罗克典先生的《中国农业经济的现阶段》。文中对中国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地理分布,以及生存状态做了简要描述。提出中国农村经济的性质究竟是资本主义的还是封建主义的这一命题。并围绕这一问题做了论证,并从生产关系,以及生产领导地位等状况进行佐证。详细地,文章将耕地使用分配从3亩到100亩进行阶梯式分段考察土地占用状况,并整理出10个有代表性的县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土地集中状况较为严重,此种状况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均较为明显。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性质的分布情况作者将21个省在22年中佃农、自耕农、半自耕农做了时间序列的动态列表,得出结论,中国租佃比例较高、北方比南方自耕农比例较高、中国土地的使用权较为零碎。文章最后还涉及到田赋与田租的问题,并对田赋田租的历史渊源及税费现状做了记录。此项工作在前文提到的陈振鹭《农村复兴声中之中国田赋》有所涉及,较之不同之处,陈先生更多的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对租税演变进化考察更多,而罗克典对中国各地区税费涨落的数据统计更为完善。
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受外来经济侵略和内在军阀封建势力的剥削呈现衰退趋势。由此以来,解决农村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成为近代民国经济维稳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运动”也逐步成为民国经济学家、学者等各方关注的焦点,黄卓豪《合作运动与我国农村经济之复兴》中提出,中国农业产成品的进口逐年攀升反应本国农业产出不足越来越严重,统制方法、个别方法成为现阶段下由政府与民众双管齐下解决农业产出问题的量大范畴。不难看出,此种提法虽然与前文杨幼炯先生与周宪文先生的提法均如出一辙,理论也较为相似,但是黄卓豪先生更为细致的关注了农村合作基本条件,还在国际范围内寻找生产合作扩大粮食生产规模的范例予以借鉴。各种理论支撑是此篇文章的亮点所在,文中作者将日本二十世纪20年代的荒地面积做了统计摘录,并以此作比,对中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河南等地的非耕种地域进行规划,望以此中方式补充中国农业粮食生产的不足。开垦农业需要解决的灌溉问题和农民迁徙问题作者在文中也给出了详细的计划。同样是研究农业合作,蓝孕欧《农业复兴与农业合作》的研究更偏向于实证分析,文章对耕地分配状况做了规划记录,并对中国各省市自耕农、佃农、自耕兼佃农的占比做了详细统计,这一工作较之罗克典先生的研究更为宏观,主要统计的数据也扩展到以省为单位。楼桐孙《华北合作运动之鸟瞰》是区域农业合作问题的代表作品,文章详细地描述了华北合作运动成功原因的种种,在实际问题解决描写方面也更为详细,华北合作运动兴起时各组织、各主体单位、土地状况、经济支撑等等方面都对全国进行全面农业合作状况有指导借鉴意义。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文已经反复论证农业的意义所在,然而金融与农业的关系也成为当时农业改革家所极为重视的要点。古希强《我国农业高利贷研究》主要研究了农业金融在整个农业社会中的意义所在。高利贷一直以来是旧时农业生产中资金融通的渠道。文章介绍单是现金借贷就有短期借贷与长期借贷两种方式,更为细化地,两种借贷又都分为信用借贷以及质物借贷等。文章通过对山西、湖北、山东等地的借贷利率考察农业生产状况以及还贷压力问题,从更为微观的角度考察了解中国农业问题。叶乐群《粮食问题与荒政》则是将粮食与政治这两者既遥远又亲近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分析了粮食问题与荒政的直接因果关系和间接作用机理。
通读全书,不难发现全书囊括的文章均以农业问题为主要考察对象,研究角度各有不同,基本涵盖了从国内土地制度、租佃合约、农村信贷、到国际政治、农业人口各方面内容。作者也以各自侧重的论述点为考察对象将国内农业环境、政治格局、以及国际利益框架做了较为全面的交代。文章还用到了旧时少有的统计学方法,以数据图表的形式辅以理论、因果等方法回答国家农业问题的诉求。在经济思想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各位学者提倡在战时更为有效可靠的农业政策为统制农业,这一观点分别在杨幼炯和罗敦伟的文章中均有较为明确的表述,古楳和方秋苇就“农业复兴”和“平均地权”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分别得出结论人为简单的平均并不能解决农业产量问题,人民正常生活也不能得到保障,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繁荣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催生出的农业景况,而农业产业化才是进步农业生产技能,提高农业产量的关键因素。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分裂的国内政治格局,学者们提出的解决建议在当时确以难以实施。在数据统计方面的贡献,我们可以看到,罗克典、蓝孕欧、黄卓豪对中国山东、湖北、河南、河北等地的状况做了整理汇总,重要的资料包括农业人口的的性质、农业用地面积、租佃税费、借贷利率。这些数据对于学术界进一步了解旧时中国农业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都有重要作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本》第六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