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以1978年为起点,贵州开启了后发赶超的壮阔征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当代贵州特邀请国内各领域权威专家对改革开放40年贵州相关领域的发展进行深度解析。
自从1994年国家颁布了第一个国家减贫规划《国家八七脱贫攻坚计划》以来,各地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开展了着有成效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贵州省在脱贫攻坚战中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多措并举,取得骄人成绩,1978年以来,贵州省已经完成脱贫1000多万人,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更是创造出了脱贫攻坚的独到的贵州模式。
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一直站在改革探索试验的前沿。1987年至1993年,湄潭以“土地制度改革及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为课题,开始第一轮农村改革试验试点,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政策效应和良好的社会效果。其中,“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首创经验,写入了中央《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中发〔1993〕11号)文件予以推广,对全国农村完善基本经营制度起到了示范作用。
1987年到1994年间,以土地制度建设为核心内容的湄潭试验区农村改革试验工作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干部的努力下取得巨大成果,为全国深入农村改革提供了经验。
1988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毕节成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毕节试验区结合坡高谷深的地理条件,探索出了“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铺毯子、山下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的“五子登科”经验。这个曾因生态恶劣、人口膨胀而陷入“越贫越垦,越垦越贫”的恶性循环,被联合国有关机构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贫困地区,趟出一条喀斯特贫困山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路。
湄潭县田家沟美丽新农村
2014年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开展了“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成为六盘水市脱贫攻坚的“黄金腰带”。“三变”改革经验连续两年写进中央一号文件,荣获2017年全国精准扶贫十佳典型经验。
2014年,塘约村拉开改革的序幕,率先成立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建立农村产权确权信息管理平台,对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地集体财产权“七权”叠加一并进行确权登记,明晰了农村产权“身份证”通过“七权同确”,组织起来走出了一条村社一体,共同富裕,民主管理的塘约道路。这种在产权清晰,规模经营基础上的合作之路,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2001年贵州被列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试点工程,以“六个坚持”为宗旨,对“一方水土不能够养一方人”的贫困山寨实施搬迁扶贫。到2015年,累计搬迁贫困户95万多人。并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
易地扶贫搬迁的“六个坚持”
从2001年贵州被列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试点工程以来,以“六个坚持”为宗旨,走出山区脱贫的新路。这就是:搬迁资金坚持省级统贷统还;坚持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坚持让贫困户不因搬迁而负债;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关键在搬迁。前两条对于“故土难离”的农民来说,首先要能够“搬得出”,保证了贫困户不因搬迁而负债,也防止了省以下各级政府因搬迁举债。第三条和第四条,坚持自然村统一搬迁,没有破坏农民原有的社会人际关系,采取城镇集中安置,以县为单位统一建设,保证了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防止被安置的贫困户因生活不便而造成回流。最后两条保证了贫困户通过搬迁“能致富”。以产定搬,以岗定搬。既解决安居又能够乐业。特别是安龙县实施的“三个一”精准措施,(即确保每户一人就业、每户一亩食用菌产业项目,年增收5万元。每个安置点一所就业脱贫夜校。)保证了搬迁户能致富。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山区搬迁政策群众满意度99.84%、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满意度99.37%、农民搬迁住房满意度99.84%、就业脱贫满意度99.85%。以骄人的成绩,创造出了脱贫的贵州模式。
发挥独特资源优势 开发扶贫 培育优势产业
贵州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在制定扶持政策输血的同时,更重视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充分发挥贵州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做大做强贵州的“三品一标”农产品产业。(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全省现有“三品一标”农产品5673个,种植面积306万多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8%。贵州的茶叶生产2007年只有茶园6.8万公顷,在全国排名第十位。到2013年就发展到40.7万公顷,排名跃居全国之首。从此连续五年位居榜首。并培育出绿、白、黄、红、黑“五彩”系列品种,并畅销国际市场。贵州绿茶已经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证书。全省有药用植物资源3900多种,药用动物资源80多种。发展药材生产,并建成了全国中药材主产区。利用贵州独特的立体气候资源,露天栽培冬春、春夏、夏秋和秋冬反季节蔬菜。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三变”使贫困户为“三有”
2014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开展了“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资源、资金和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一种机制把三者组合起来,就无法发挥其作用。贵州通过“三变”改革,把广阔的山地资源确权到户,是它变为了可以参与经济发展的资本,贫困户就有了资产性收入。贫困农民也成为了经济主体的股东,劳动力有了稳定的工资性收入。这种改革现在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榜样。
凝聚社会力量 助力脱贫攻坚
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全省工商联在民营企业中开展“万企帮万村”活动,截至到2016年底,发展到1393家民营企业帮扶1702个村,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元,使10.8万贫困群众受益;统战部门组织民主党派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上海杨浦区的对口支援帮助安置点建设幼儿园,极大改善了安置点的学前教育条件。世界500强企业恒大集团三年投入30亿元解决18万贫困人口脱贫。贵州省的实践证明,凝聚社会力量扶贫是一条不容质疑的成功之路。(作者系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原常务理事 责任编辑/袁燕)
作者简历:
焦守田,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农村经济管理专业,高级经济师。曾先后任中共北京市顺义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北京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站长、北京城乡经济信息中心主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曾被选为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人大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会理事,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会长等职。
多年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和农村政策研究。曾经参与或主持了几十项课题研究工作。曾经在《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经济问题》《农村工作通讯》《经济日报》《北京工作》《前线》等报刊发表经济问题研究论文、调查报告上百篇;曾经独立完成并出版专著一部《培养现代农民》,合作出版《农民上网100问》《农村垃圾的资源化管理》等多部著作。研究成果多次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优秀调研成果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中国党刊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