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燕舞:下派干部不等同下派资源

[ 作者:刘燕舞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9-17 录入:王惠敏 ]

    在当前的乡村治理实践中,为了将乡村特别是一些贫困的村扶起来,不少地方都在推行“下派干部”的政策。例如,选派一些上级政府部门“有能力”的干部驻村当支部书记,有的地方叫“第一书记”,有的地方俗称“大书记”。

    “下派干部”政策的初衷无疑是好的,但笔者有次在某地调查,问一些村民对某“下派干部”的评价时,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竟说:“他不行,连一包水泥都没能派下来!”这种看似“不识好歹”的回答,需要引起注意。

    事实上,判断“下派干部”政策是否成功,主要的标准应该是,看下派的干部是否能够从村庄内部出发,动员和激发村民自我组织、自我奋斗和自我发展起来,从而推动村庄的内生发展,而不是看这个“下派干部”能否送钱财物资项目等“资源”进村。然而,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下派干部”在很多地方都被异化成了等于资源,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首先,任何下派的“干部”都是国家的干部,不是“干部”个人。但是,这种将“下派干部”异化等同于“资源”的悖论容易让人误把“资源”反过来等同于“干部”个人。而资源实质上是国家的资源,不是干部个人的资源。目前出现的情况,可能会衍生出“私人治理”的后果,让本应该堂堂正正代表国家的治理资源变成了某个干部个人给村庄或村民所带来的私人恩赐。

    其次,大多数“下派干部”具有公务员身份,“第一书记”或“大书记”的称号,其真正内涵,应该是下派的干部具有带领村庄内生发展的“第一责任”和“大责任”,而不是“第一权力”和“大权力”。如果有所异化,那么就有可能衍生出大量资源分利的腐败行为,长此以往,可能会破坏基层政治生态、扰乱村民自治,甚至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滋生新的问题。

    再次,“下派干部”的来源是多样化的,强势部门下来的干部能撬动的资源更多,弱势部门下来的干部能撬动的资源就更少甚至无法撬动,因此,强者容易受欢迎,弱者则遭冷讽。这样的后果是,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会让人误以为只有“跑部”才能“钱进”,并滋生出村民“等靠要”的懒怠消极思想,村庄也会慢慢丧失内生发展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因此,我们认为,推动“下派干部”不能等同于“下派资源”,要谨防把经念歪了,莫让“幸福”被误认为是“等靠要”而快速便捷获来的。更要警惕的是,当“下派干部”有一天终于“上走”而撤退时,这种附着于个人身上的资源也会随之撤退,到时候如何避免村庄发展停滞甚至出现混乱,而是让它能依靠内生动力和发展“惯性”前进,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 2018年09月15日   05 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