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具体表现为一种欠缺。贫困既是欠缺的原因,也是欠缺的结果。但贫困这种欠缺最终的结局是让存在成为一种异化的存在。
贫困让贫困者的生产方式成为一种异化形式。在贫困地区,由于劳动的边际收益十分低下,往往会催生一种个人生产上的懒惰行为。这里懒惰实质是一个人放弃了随其自身而来的责任,是他不想成为他自己的真正样子。这种懒惰,正如克尔恺郭尔所说,本质是一种“软弱的绝望”,是一个人“绝望地不想做他自己”的具体表现,是自己对自己生产活动一种绝望的逃离,最终这种逃离达到了否定自身生产行为的目的。这里劳动的边际收益低下是贫困者产生生产方式异化的主要根源。
贫困让贫困者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一种异化形式。比如过度节俭,本质是想进一步维持生命的存在,但结果导致生命进一步加速折旧,最终让贫困者自身的存在方式成为自身存在的一种否定。再比如高价婚,本质是想维持婚姻,想通过婚姻获取收益最大化,但最终结果是让婚姻的基础更为脆弱,让婚姻自身也成为否定自身的形式。贫困为什么会导致生活方式异化?根据经济学边际效应递减原理,由于贫困,让内在生命存在的边际价值更低,让外在物质存在的边际价值更高,从而导致外在物质的价值高于内在生命的价值,最终外在物质成了最高目的,而内在生命则成为了实现目的的手段。
贫困不仅让贫困者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存在成为一种异化的存在,而且对社会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
贫困进一步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贫困既让自身的生命价值降低,也让别人的生命价值在自己眼中降低。另外,由于异化,导致贫困者往往具有双重人格。一方面是柔弱,一方面是残暴,并且在不同的场景会有不同的人格演出。
贫困也进一步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贫困会加剧贫困者通过自然索取财富的动力。有关研究也表明,越贫困的地区的人们环保意识越淡薄,进行环境保护的难度越大。
贫困对经济增长也十分不利。来自贫困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必然是十分有限的。有关研究表明,基尼系数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可提高0.2个百分点。另外,由于需求档次低,贫困也不利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贫困也容易滋生腐败行为。贫困所诱致的人格更多是一种物质偏好型人格,一旦这种人格掌握权力,必然更容易为外界利益所诱惑,在 制度防范不严密的情况下,往往也更容易成为腐败分子。最终导致贫困地区腐败与贫困互相助推。一方面,贫困助推腐败;另一方面,腐败让贫困地区脱贫更难、效率更低。这种情况也被有关研究所证实。
摆脱贫困,实现精准扶贫,意义重大。第一,要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的边际劳动收益,让贫困地区的劳动者真正有存在的价值感,让生命有珍贵感。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制度投入。由于腐败等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贫困地区对资金的利用效率往往有限,所以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援助应更多体现在技术和制度上,而非资金上。国家应动员广大的专业技术人员多到贫困地区进行调研,多了解贫困地区的技术需求,并进行对口援助。另外,国家应大力帮助贫困地区进行制度创新建设,包括生产制度的合作化建设等。大力推进贫困地区生产的合作化建设,是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边际收益的有效途径。因为合作可以充分体现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另外,贫困地区也多是缺乏经济合作地区。第二,要努力改造贫困地区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比如高价婚之类的习俗,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禁止。第三,要大力发展教育。教育是隔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第四,也要加大对贫困地区进行精神扶贫的力度。要大力建设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第五,对贫困群体也要多进行心理疏导,多进行心理扶贫。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作者的新浪博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