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杨泽元:抓好秸秆综合利用 净化陆城生态环境

[ 作者:杨泽元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29 录入:吴玲香 ]

长期以来,我处农作物秸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相当一部分被废弃或焚烧,污染大气、浪费资源,严重影响了陆城的生态环境。认真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因秸秆焚烧或乱堆乱放、抛弃河道、腐烂变质而带来的环境污染,改善村容村貌,提高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笔者通过在陆城抓秸秆禁烧工作的实践认为,只要抓住关键措施,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处按照上级要求,在农作物秸秆禁烧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较多问题,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秸秆禁烧工作的对象是广大农民。尤其当今农村留守的是老人,受教育少,对于科学种田、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和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持怀疑、抵触的态度。加之当下农村由于拆迁安置等问题导致干群矛盾比较突出,有极少数群众故意焚烧秸秆,与乡村干部作对,这是秸秆禁烧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2、农民对焚烧秸秆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少数农民环保意识薄弱,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秸秆灰可以增大土壤肥力。事实上秸秆焚烧不仅污染环境,还使本来含有的氮磷钾和其他微量元素的秸秆等因焚烧而丧失殆尽。另外,焚烧秸秆的高温还杀死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结构,加速土壤板结和墒情的损失。

3、秸秆的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秸秆的利用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传统燃料的秸秆正在被液化气、煤炭、电等取代,秸秆正在成为农民种田的“负担”。

4、农民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由于个别农机手收割时留茬太高,局部留茬没有完全还田覆盖到土壤下面,秸秆浮在土壤上面,下一季稻、玉米无法按时种植,特别是夏种时间紧,农民等不起。同时虽然有一家秸秆回收企业开展了收购业务,但由于搬运秸杆费工费力,加之农村劳力有限,回收价格低廉,农民认为在田地里倒弄一天秸秆的效益远没有打一天工的收入高,一把火烧掉显然最省心省力。

5、秸秆随意堆放、抛撒。迫于“禁烧令”的压力,许多农民将秸秆随意的堆放在交通道口、田埂地头、河塘沟渠边,这样也对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是易引发火灾,秸秆焚烧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尤其是在村庄、树木、电线杆附近;二是那些长时间堆放在河塘沟渠,以及随意抛洒入河道河塘中的秸秆,长时间和潮湿、细菌接触,导致秸秆的腐烂,使得水体水质污染,破坏村民的生活、生产用水。

二、应对措施

秸秆露天禁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技术还未大面积推广的情况下,露天禁焚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通过以上问题不难发现,只有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基础上促进秸秆全面禁烧并软硬性措施相结合,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根据陆城的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1、进一步加强禁烧宣传,提高禁烧认识。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通讯等平台加强禁烧宣传;发放、张贴关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通告;与农机部门合作,签订农机手的责任状;发动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宣传活动,最大程度调动家长的参与;出动宣传车,不定时进行巡回广播;组织政府工作人员,带领村组干部、党员及村民代表进行宣传。通过多方位的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到秸秆禁烧是保护生存环境,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客观需要,而且秸秆还田还可以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

2、加强农机手培训,规范操作水平。加大对农机手政策的宣传,让他们主动安装秸秆切割装置,在收割时劝导农民进行粉碎,经过高速旋转的切碎机,秸秆可被切成不到10厘米的小段,均匀地抛撒在田地里,不仅有利于下一步保护性耕作和免耕播种的实施,而且能起到增加肥力、保墒和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平均每亩可节约100多元成本。另外,政府继续鼓励引导农民购置打捆机帮助农民进行捆扎,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后顾之忧;鼓励能人大户收购秸秆,从而做到收割后尽快耕翻还田、收集离田;让政府为秸秆运输“买单”,鼓励群众将秸秆打捆,鼓励企业加快综合利用秸秆的脚步。

3、转变工作方法,疏堵结合禁烧。将开会部署、专项督察的“热点”转变到顺其自然的“变冷”,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政策宣传和鼓励企业、能人解决秸秆出路的政策推进上来,要制定明确而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要针对利用技术制定合理的秸秆收购政策,使农民获得合理收益。

4、拓宽利用途径,寻找秸秆出路。就全国来说,目前秸秆利用的途径有很多,包括秸秆制粒发电、秸秆制板、秸秆还田、秸秆编织、秸秆饲料、秸秆基料栽培食用菌、秸秆气化与沼气利用等。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行政手段、政策引导、舆论宣传、资金扶持等多措并举,疏堵结合,变堵为疏,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动脑筋、想办法、找出路,实现了农民得实惠、企业获利、环境受益,针对秸秆综合利用。

5.加大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将秸秆还田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一方面,加大微生物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组织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指导,让群众真正掌握秸秆还田技术,解决秸秆处理问题;另一方面,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主动运用微生物处理技术的农民按使用面积进行奖励,鼓励农民自觉推广微生物处理新技术,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真正的秸秆综合利用的受益者。在实施秸秆还田需注意的技术问题。一是注意防治病虫害。一般条件下,秸秆还田后病虫害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尤其是蛴螬、蝼蛄、二点委夜蛾等地下害虫,在未腐熟的秸秆中取食和繁殖。所以,在将秸秆施入土壤之前,可用百菌清500倍液混加辛硫磷1,000倍液将秸秆喷洒一遍,以减少病原菌和虫卵的危害。对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田块,在秋种时实行拌种、包衣全覆盖。对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常发区域用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或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进行种子包衣,对地下害虫常发区域用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进行拌种,也可用辛硫磷或毒死蜱颗粒剂在整地时进行撒施。二是注意补施氮磷化肥。一般粮食作物秸秆的碳氮比很低,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时,必然会与作物幼苗争夺土壤中速效氮素,影响幼苗的正常生长。为解决微生物与作物幼苗争夺养分的矛盾,在秸秆还田的同时最好施用氮肥,一般100公斤秸秆加1公斤尿素,把碳氮比调节至30∶1左右。也可适当添加过磷酸钙,以增加养分,加速腐解,提高肥效。三是水分管理要得当。土壤水分状况是决定秸秆腐解速度的重要因素,秸秆直接翻压还田的,秸秆长度应控制在5厘米以内,粉碎均匀,覆土严密,防止跑墒。对土壤墒情差的,耕翻后应灌水;而墒情好的则应镇压保墒,促使土壤密实,加快秸秆吸水分解。四是精耕细作培壮苗。每亩秸秆直接还田适宜量为300~400公斤,实行秸秆全量还田的田块,播种要深一点,深度控制在5~6厘米,播量也需适量增加。但精耕细作要根据播种期、整地质量、土壤墒情、种子质量等情况综合考虑。

6、抓好巡查督查,严格奖惩考核。两忙期间,办事处督查巡查小组,要按照统一部署,督查组成员分片集中主要精力、主要时段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偏远地段进行督查,确保不漏村、不漏组、不漏户、不漏田,督查结果以简报的形式在全处予以公布。同时推行“黑斑”倒查制度,一旦发现有焚烧黑斑的田块,实行逐级倒查,查相关组、村、街道干部的责任。街道、村不断健全督查巡查队伍,明确职责,严防死守,确保秸秆禁、用工作取得实效。依据《宜都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考核办法》,每年两忙后处考核小组都要对涉农村的秸秆还田、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进行考核验收。考核采取“一听、二看、三查”的方式进行,考核结果与各相关村的秸秆禁烧和还田补贴经费挂钩。

秸秆是重要的有机资源,弃之为废,焚之为害,用之为宝。为此,要深入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实实在在为农民着想,替农民考虑,要精心组织,加强培训,认真做好技术指导,搞好秸秆综合利用,堵疏结合,化害为利,变禁烧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禁烧工作难题。

(作者单位:宜都市陆城街道办事处)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