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决定打响这场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在扶贫政策的制订与执行上诸多创举,力度空前,成效明显。但囿于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基层干部只能服从政策却无法制订政策,公共话语体系中缺乏对贫困本质的深刻理解与表述,导致中央精神在部分执行层面被曲解,末端操作与上级考核间矛盾突出,部分基层干群反应强烈。
温家宝曾经说过: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若只知低头盲从而不对贫困的本质进行深入思考,就无所谓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内核,更遑论地方政策的合情、合理、可持续性了。人类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无非三个维度:逻辑的、情感的、精神的。它们对应于贫困现象的映射也无非三个集合:生产的、生活的、心理的。若能在这三个层面上对贫困问题进行深刻的描述,必能更好地理解贫困的本质,从而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窠臼,更能纠正当前扶贫工作中的不良倾向。
贫困,是当事人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囿于主观心理、客观条件演化形成的社会竞争能力的弱化与丧失。它是人类进化的自然产物,是个人历史的演化选择,是群落意识的心理积淀。试给出其函数表达如下:
(注:W:Wealth个人财富总量;M:Mind心智;C:Capital资本投入量;L:Labor劳动力投入量;n为年龄。有兴趣的童鞋可私下讨论。)
由上式可见,对于贫困人群而言,其个人财富的决定性自变量不是资本或劳动力的投入,而是其心智。即心智变量为正则财富为正,心智变量为零则财富为零,心智变量为负则陷入愈扶愈贫或以贫牟利的状态。正所谓:“相由心生”,若“三观”不正,则所有的帮扶举措皆沦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以笔者经验来看,现有的贫困人口中约一半事实上已经脱贫(他们之所以被划为贫困户是指标摊派的历史形成),这部分人群(下简称为A类)的心智变量为正且数值较高,对他们的帮扶与其说是脱贫,毋宁说是致富。另有约1/4的贫困人口确系贫困户,这部分人群(下简称为B类)的心智变量为正但数值较低。余1/4贫困户,包括但不限于智力及精神障碍,心智变量为零或负数(下简称为C类)。
故结合实际来看:
一、产业扶贫中,绝不能以领导偏好取代基础事实,以少量的成功案例推断政策的整体有效性。历史证明,那种违反经济规律的一刀切、定指标、下任务的做法皆不具可持续性。事实上,决策者应将产业扶贫放置于新旧三农、产业积聚与分化、土地与户籍制度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更宏大的背景下考量,基于效率而非基于权力制订政策、分配资源。微观上应深入贫困户,严谨分析其致贫原因,区别对待:对于A类人群利用相关政策资源赋智添力,促其早日致富;对于B类人群除赋智添力外,还应对其“新三扶”以提高心智自变量,降低负面心理因素对其竞争优势的弱化,助其身脱“困”的同时助其心脱“困”,则“贫”自脱。对于C类人群则不适用该政策。
然而,这些服务性工作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在无比较优势地区,市场经济的成功多具偶然性,其过程漫长且充满变量,不可能一蹴而就除非造假。故建议决策层应尽快修正产业扶贫中下指标、倒排工期的做法,以免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不顾市场规律而无效生产,最后天怒人怨的现象。这也是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意义所在。
二、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了,这也是我国社会多数群体快速进步的四十年,但对贫困户而言这四十年可以说是被逐渐淘汰和边缘化的四十年。因此,他们对于国家、社会、家庭、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认知都异于常人,更与我们这些体制内人群有着极大差异。
尤其是C类人群,大多存在人格、心智缺陷。多表现为概念模糊、记忆衰退、逻辑混乱;性格保守封闭、乖张暴戾、反复无常;缺乏表达、沟通、学习能力;反智主义倾向严重,无契约精神,无法融入现代生活及市场经济。这是一种历经长期贫困生活后的心理贫弱。所谓“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并不适于这些人群。C类人群的心理贫弱历经长期演化而成,其生存状态已长期固化,其心理积淀非一日之寒。事实上,对C类人群而言,助其脱“困”并不能助其持续脱“贫”,扶贫政策并不能或他们并不认为改善了其生活状态。此类人群已超出普通扶贫干部的能力范围,现阶段应以稳定其基本生活、维护其基本尊严、保障其基本权益为目标。只能采用金融、光伏、资产扶贫等再分配性政策予以帮扶。各级干部均不应过多介入其生产、生活,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三、扶贫工作的性质已经决定了它是一项长期的事务性工作,而非朝夕之功的政治运动。此番中央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其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充分条件,倒不如说是对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思想的回顾与重拾。因此,中央精神的实质其实并非是要求2020年完全消除贫困现象,而是希望各地能以时间换空间,跨域协作,查缺补短,定目标求制度,探索出精准减少绝对贫困人口的科学长效机制。故地方决策层应在扶贫工作中着力于制度建设而不仅仅是完成任务。
我们是共产党员,是第一书记,历史已经把我们推在了脱贫攻坚战的最前线。征途上既要任劳任怨埋头前行,也要时时回首认清本源,这样才能在扶贫路上行得更正更远。正如习近平所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作者系安徽省舒城县谢河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安徽大学管理学研究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新三农)2017-09-0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