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积极落实脱贫攻坚工作,纷纷出台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生机蓬勃。
但也有些集体经济薄弱的“空壳村”发展无路,“望洋兴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这么几方面:一是“底子不清”,村级领导班子没摸清“家底”,不清楚本村的优势是什么、禀赋有什么。二是“路子不准”,没有找准适应本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产业支撑,什么都想发展,最终却又什么都没发展。三是“方法不多”,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依赖性强,停留在“等靠要”老思维、老方法,不善于主动谋划、主动发展集体经济。
要突破集体经济发展瓶颈,就要用“滴灌”的思维,去挖掘优势、发展产业、累积动力。
一是精力要“滴灌”,挖掘禀赋孕育优势。村级领导班子要专注精力到集体经济发展上来,认真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现状、环境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等实际禀赋,因村制宜,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切实把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作为村干部“任期工程”,有条理、有步骤地推进集体经济建设,坚决杜绝“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二是资金要“滴灌”,抓准产业培育动力。县级和乡镇要加大对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投入力度,要整合各部门支农惠农资金,对发展计划可行、经营风险小、管理科学的村集体经营项目,采取贷款扶持等措施,将资金“精准滴灌”到每个有意向、有能力又缺资金的地方,让有限的资金撬动集体经济发展。
三是项目要“滴灌”,用活政策形成合力。要面向市场,选准产业载体项目,实行项目精准、一村一策,用活政策形成集体经济发展的合力。如光能源丰富的村,可依托政策扶持,积极发展光伏产业;景色秀美、山清水秀的村,则发展乡村旅游;农业发展好的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在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上做文章,为企业、种养大户等提供后勤保障、劳务中介、农业生产等微利服务,增加集体收入。
集体经济发展非一日之功,需各村级组织不断开拓思路、开拓方法、久久为功,方能让集体经济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客家新闻网 2017-08-18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