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建”是工业之后的产物,农耕文明遇到工业文明之际是中国农业的百年之困,停下脚步,这一步就停了百年,这100年是中国工业文明起步和发展的时代。2005年新农村建设开始,“乡建”由此而起,传统农业伴随着工业文明步入现代农业。
乡建,百年只差这一步
农民穷,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也是众多发达国家同样遇到的问题。比如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牺牲工业发展军事,先污染后治理,先腐败后治理,大乱才能大治,乱世出大师等等。这些是发展中的规律性,一般30年一个轮回,中国也是如此。
中国为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但这个文明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就基本停止。从清末到今天也是100年,这100年是中国工业文明时期。
传统农业是自身发展,现代农业是融入城市因素,其特点是高度商业化、组织化、资本化、法规化,这些恰恰是传统农业的弱项。故中国尚没有从传统跨入现代农业,而今天城乡一体化的城乡互哺,补上了百年乡建这一步。
这一步差在哪?城乡之间如同一条鸿沟,天地不能相融,城乡不能相哺,语言不能相通,资本不能相配,人才不能相用,生活方式不能相适,道德与法律不能相补。
城乡百年,沧桑巨变,水路交通改为陆地交通,手工业改为机械工业,小农经济改为资本市场,诚信为本改为契约法规,男人社会改为男女平等,宗族社会改为社区文化,熟人社会改为民主政治……
“乡建”就是在这百年时期涌现,“乡建”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乡建”是指的城市向农村反哺的意思,哺是奉献回馈,而不是索取与掠夺,特指实践与行动者。是生活在城市做农村的事。乡建包括个人、企业、国家三个层面反哺,中国当代的“乡建”真正始于在2005年以政府为主导的新农村建设。
乡建,一误百年
农耕文明如何吸收工业文明精髓,城市文明又如何继续农耕文明,并引入农民步入城市进入现代农业,中国似乎用了百年的路程。梁漱溟先生希望用传统文化挽救中国乡村,可惜没有成功,在工业文明之前停下脚步。晏阳初似乎快打开乡建学之门,可惜缺少传统文化根脉的支持,又时运不佳,战乱纷纷。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杜润生、温铁军、李昌平、北京绿十字、三瓜公社、清农学堂、中国·农道联盟、湖南农创等等,正在艰难与困惑中实践。改革开放30年放下了农业,没有乡建与乡建学,农民贫困了一百年。直至2005年,以政府为主体的反哺乡村行动,中国正式步入乡建之门。
2005年国家全面支持农村,“一号文件”力度越来越大,免去农业税,实现乡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大病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等等。经济资本也开始全面转向乡村,工业反哺农业、企业反哺农民、城市反哺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进一步以“乡建”的力量为现代农业助一背之力。
百年之间,要么用乡村思维再建中国,要么用城市思维建乡村,最怕的是没有实践的专家学者思维。乡建一直没有找到三者之融的路子,一直在误区中作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一号文件,乡建等,一定要以村支两委为中心。
贫困与迷茫,无奈与坚持一直伴随着中国农民与农村。方向错了,投入越大,速度越快,对农民与农村伤害也就越大。今天的城市反哺不是哺,而是资本市场的获取。
丰年伤农
几千年农民都是种田养活自己,除非是天灾人祸。今天,种田却养不活自己,丰收年也养活不了自己,这估计就不是农民问题。尤其是到了1990年后,种田不能养活自己,年轻的农民开始放弃农田,流动进城,到城市打工成为这个时期农村唯一选择。
农民增产不增收,主要是城市与乡村不能平衡发展,并过度伤害农民利益,也是国家没有合理的保护农民,城乡之间不能享受统一的市场公平的权利所致。比如土地放在农村就不值钱,可是把农民土地置换到城市就值钱了。又比如农民与城市人在同样一个岗位上,工资待遇是绝对不同的,还有社会保障与福利更是不同。再比如农民是一户一宅,城市人可以一房多宅。农民再建房规定每人35平米,城市人可以无限制扩大面积等等。
粮食在1980年价格约每斤0.12元,30年后2010年约每斤1.2~2.6元,大米价格只增长了20倍,这里还包括棉花、玉米、西瓜、蔬菜、猪鸡牛羊等等。而30年中城市的工业品价格却增加60~80倍,甚至上百倍,如房子、烟酒、学费、自行车、家具、工资、衣帽等等。平等的经济增长,不平等的价格待遇,是造成农民贫穷,农民迁移,村庄败落的原因之一。
城市商超阻断了农民的生计
农民收入来自田间地头,养猪、养蛋,菜地是普通农民的主要收入,收入来源是城市的菜市场,小部分来源于乡镇的集市。他们的收入大多用于农民生活用品的交换与需求,而县、市、省菜市场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地。1990年前后,中国从西方引入超市概念,特别是从上海发起的“净菜”引入超市,“净菜”干净、方便、卫生、安全等概念迅速被人们接受。“净菜”入市之后,对品相、数量、监控、产地、安全、论证都有要求,当时媒体大量攻击农民自留地的菜不科学、不安全、不是有机,缺少监控和品质保证,专家与学者又在宣传大棚蔬菜,无土栽培,工业化种植可以保证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于是无公害农业、绿色蔬菜、有机论证涌入城市人的眼前。
仅仅不到30年,以科学技术有机论证的谎言终结了中国的有机大国。30年前中国八亿人民吃的都是有机的、放心的、生态的;30年后我们有绿色论证,有了有机论证,中国人却几乎远离了放心食品,在餐桌上吃饭时谈的是蔬菜有毒,担心的是食品公害,农民也从此陷入了贫穷。这就是超市与论证标准所带来的三农问题的起点,一个小小“净菜”切断了农民的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也终断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绿色食品。同时开启了一场以科学代替常识,农药、化肥、单性繁殖、转基因、工厂式生产的猪、鸡、鱼,在标准与科学的名义下,进入我们的身体,中国的农业由此也步入了不归之路。
此时,国人怀念没有文化,没有学历的农民菜园子里的菜。他们(农民)没有文化却有道德,没有学历却有良知,没有科技却充满道义与乡愁。
科技与市场的媾和让农民掉入陷阱
“家”上面一个房下面一头猪,这是农耕文明最基本的生态链。农耕文明的核心不仅是种田,还在于养田,这是今天现代人犯的最大的错误。而农耕文明中最大的文明就是农民种地又敬土,农民在敬重土地爷的前提下,年复一年的使用土地,这是中国之所以没有像全世界另三大文明一样没落的根本原因。
然而,大约在1970年前后,化肥、尿素、农药等工业产品伴随现代化农业,在科学与专家的吹棒下,强势入市。1990年前后发展起大棚种植、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等等。1992年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水稻品种(遗传工程稻3号和5号)运用到农业,科学又助推大棚(设施农业)单性繁殖,农作物在没有露水与缺少阳光、没有雌雄、没有蜜蜂蝴蝶授粉的情况下生长,单性繁殖彻底改变了原种结构。于是改种育种,病虫害防治,高科技农业,智慧农业等等,渐渐的把农业引入到工厂式生产……工厂化、工业化、单性繁殖、基因工程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原种农业,让农业远离农民,农民放弃农村,农民从有产者变成无产者。
新农村让农民上楼,美丽乡村大片的土地转包给公司与个人,今天农业最后一道防线乡镇,又以特色小镇的名义,房地产率先引入变成城镇,农民失去土地与乡村,耕者无其田,这是前后30多年以科学技术名义,让全世界最先进与文明的中国农业步入"精准扶贫"的起点。
高度现代化的中国,人们物质极大的丰富。可是,可怜的中国人,此时每到吃饭,没有不担心食品安全的,明知道有害也要吃,不吃吃什么呢?城市人天天与农药毒品为伍,成了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国人今天男女不能生育的比例占全世界最高。30多年前,八亿中国人吃是全是有机食品。今天有了农业科研究,有了有机论证,有夸夸其谈的专家,有央视的315晚会,有了完整的绿色论证体系,我们却与有机食品远离了。
这30多年我们的土壤环境被污染了,垃圾堆满在农村的土地上。土地污染了,需要10-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修复。
在这期间,中国的农民怎么办?城市人吃什么? 最渴望的是什么?农民菜园里的菜,农民自己家的猪,农民手工的豆腐。记忆中国乡愁,我们怎么了?现代农业、精确农业、智慧农业、农业工业化等等都是一场伪科学与假文明,把农民推入了贫穷之道。
城市变成了文化的代名词
人类文明中就没有真理二字,谁拥有财富谁就拥有真理。工业革命之后,城市成为世界经济黑马,成为文明的代名词,农耕文明落入愚昧与无知,这一切是以资本而论。
我印象之中,几乎没有哪一个城市不是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生态城市、魅力城市、宜居城市等等,这些城市真的如此美吗?真的如此宜居吗?真的卫生而又文明吗?根本不配,这些光环建立在农民痛苦之上,是建立在农民还要贫穷几十年之上,是建立在无奈与眼泪之上。
所有的中国城市的垃圾,全部强行倒在农民的土地上,几乎30多年的污染与毒害全部流向乡村,所有城市周边的野生动物,几乎全部被城市吃净,大树、古建、古村、文物大多被移植到城市的景区、会所、国学馆、酒店、豪华别墅等。乡村最后的资源几乎全部被城市大资本垄断。森林、水库、温泉、古镇、古村、遗址、特色小镇、庙宇名宅、景区园林统统落入城市资本手中,农民的最后一点土地与房子也准备确权圈土。 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乡村全面城镇化,农民的祖坟、祠堂、家庙、土地庙、传统村落几乎像扫地一样干净。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是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村社区是传统文化与古村的重灾区。
2015年习近平提出“乡愁”一词,这些重灾区欲哭无泪,木已成舟,几年的农耕文明在富裕发展之际,荡然无存。古村老房,家谱词堂,大树伐尽,民俗工匠,这些基本没有了。随之带来的是丑陋的建筑与恶习的文明,几乎像城市的一个个农村。
守不了传统,又进不了城市,还等不到乡建,农民不穷谁穷?农村不亡谁亡,农业不落后谁落后?
小学亡,九州泣
乡村人才流失是乡村最后的悲哀。
今天的中国乡村与城市相比,农民文化知识结构比1949年还差很多,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一个也没有回村,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农业人才99%不会做农民,大学中读本科以上的农村学生从1990年呈64%直线下降。农村大学生比例引起温家宝总理关注,2009年1月,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这是文中的一句话。农村的高中生与技校生,还有初中生95%以上流向城市。乡村小学是农村最后的人才摇篮,近几年开始撤乡小并迁往集镇,终于连乡村娃娃人才也连苗拔尽,以致把最后一点年轻人回乡的念头给斩断。
没有年轻人,没有娃娃,乡村的孝道没有了,“百善孝为先”,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与文明,也渐渐的被村养老院所代替。乡村空空无人,只剩下站在村口,永远看不到希望的爷爷与奶奶。
还权于村两委
农民今天是经济的贫穷,也是环境的贫穷,还是文化与精神的贫穷。所谓的人才,是没有人就没有才,没有才,贫穷就一直会伴随。
自治是乡村的特点,宗族与血缘是村庄的构成,一个村就如同一个家,一个大家庭,村干部就是父母,村民就如同孩子,父母有绝对的权利,只要品德没有问题,他们永远是家长。
今天的乡村问题,是由于政府过度干预村庄治理。如同村干部是父母,那么这个父母随时可能让后妈替换,村民可能三五年就换一个妈,村庄的民主选举对乡村自治起到了破坏作用。家里有多少钱,多少地,父母做不了主,钱与地全部分给了孩子,孩子的权利与对钱的支配权超越父母,这是乡村混乱与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乡村基层社会结构的系统性缺失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根的问题不解决,我们所有的工作都不会有成效,贫穷与不稳定一定会伴随着贫困,这是农民步入贫穷的起点,并且没有终点。
构建中国乡建学
找问题是为了探索百年乡建之路,中国农村问题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融合的问题,是城市资本与市场反哺乡村。乡村是城市文化与乡村生态之泉,城镇化之路就是从乡建的视野推动城乡均等化。
在一定的时间内,农民的主要问题:一是政策制定不公平,二是乡村社会结构的严重破坏,三是人才知识的流失。这三点之和就是中国最缺少的"中国乡建学"。理论与方法是城市的反哺方向,是传统农业与城市文明融合之路。因为只有乡建,只有旅游与民宿,只有乡建学派,没有乡建系统学,没有乡建学的人才与教育,中国的乡建注定会在无奈与坚守中前行。
从2005年之后,国家对农业与农民制定了惠农政策,乡村公共建设,基础性建设,社会福利,九年义务教育等有了重要的举措。尤其是新一届政府全力推动“精准扶贫”、互联网+的农旅结合的今天,农民生活,乡村修复,文化回归,是难得的盛世。
不论是政府还是专家,还有我们,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方法上不同,结果有的农民富了,有的农民穷了。“农民问题”是阶段性的社会问题,“三农问题”又是一个传统农业与现代文明之间的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哪一届政府就能解决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不等不靠,不说只做,用实践解决理论,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还权于村,三方合作,农民主体,城乡均等。
这些年我们做了很多项目,很多年轻人回来,农民也看到希望,政府也感觉不错。这是因为大气候好,示范性强,项目只要做的对,农民又能致富,政府会与你一起加入到乡建潮流之中。
中国农民如果想走上自信与脱贫,城市回归到田园乡愁,那也是10至20年以后的事。乡建将打通城乡之道,城市反哺乡村,乡村呵护城市。百年之际,一步乡建,城乡之间,反哺互哺。
乡建,从乡建行动与教育开始,为未来的城乡互哺开闸放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让农耕文明继续文明。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公众微信号 清农学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