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召开及其随后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吹响了“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冲锋号。近年来,全国通过大力实施精准扶贫,通过超常的、过硬的、管用的举措,不断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开创了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笔者认为,实现精准扶贫目标,将有力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坚强的政治保障
中央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重大政治任务,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得到强化。党中央、国务院主要负责统筹制定扶贫开发大政方针,出台重大政策举措,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同时,省(区、市、县)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承诺到2020年实现本区域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此外,党中_一起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层层抓落实,使脱贫攻坚工作牢记于心、贯彻于行,为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扶贫工作实行最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有利于压实责任。随着中共中_任体系逐步建立,重点扶贫项目的积极推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了制度和组织保障。
制度优越性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力量源泉
目前,全国脱贫攻坚工作调动各方面资源和社会力量,形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合力。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派出几十万人组成驻村工作队,下派到12.8万个贫困村,以此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打赢这场攻坚战,中央和地方财政近年来对扶贫开发的投入不断加大,各项专项扶贫资金用于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农村社会保障、民生建设、水库移民后期支持等方面,多措并举提升了扶贫实效。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法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了法治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要完善扶贫开发法律法规,抓紧制定扶贫开发条例,推进扶贫开发法治建设。我国扶贫开发的实践为扶贫法治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年来先后有13个省(区、市)出台了扶贫开发工作条例。有关部门从2009年开始进行我国扶贫立法的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扶贫开发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正在争取纳入国务院立法计划。
综上所述,制度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与优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度保障。随着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精准落地和扎实推进,我国扶贫工作质量和成效将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工作将再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国土资源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国土资源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