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陈文胜等:粮食补贴新趋势:从增量导向到提质导向转变

[ 作者:陈文胜 陆福兴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19 录入:王惠敏 ]

——本刊专访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陈文胜、陆福兴

记者  文翊 汪思扬 史莉娟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粮食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农民生产粮食获得的经济收益远远小于农民在外务工获得的经济收益。因而,农民对种粮的热情不断降低,我国粮食供给量也受到影响。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在粮食补贴方面可谓是十分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粮食补贴政策。

针对大家关心的“粮食补贴”政策问题,近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文胜、陆福兴接受了《粮食科技与经济》杂志的专访。

《粮食科技与经济》:自粮食补贴政策实施以来,产生了怎样的效应?

陆福兴: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表现了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从其政策的导向性以及鼓励性的作用来说,政策的指向还是很明显的。一方面,粮食补贴政策的出台引起了国民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视,也让全社会形成了一个“国家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共识;另一方面,粮食补贴实际上也是一种“惠农政策”,对农民进行补贴,加大农村的投入,促进农村的发展,这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政策效应。

《粮食科技与经济》:粮食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

陈文胜:由于“三权分置”(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的承包权、土地的经营权)造成农村情况复杂。现在大体上是拥有承包权的农户拿粮食补贴,但是拥有承包权的农户已不种粮食。拥有承包权的农户将地转包给他人,但拥有土地经营权的种粮大户却得不到种粮补贴,这使得原本对粮食的收益变成了一种对土地的收益,即拥有承包权的农户拥有粮食补贴的收益以及地租收益。土地制度的变化导致政策的效用降低,对此,新的粮食补贴政策要在“三权分置”的情况下,处理好诸如“粮食补贴到底是补贴农民还是补贴农业”、“拥有承包权的农户其结构背景不同,有一部分其实并不需要这份收益,新出台的政策要怎样保证粮食补贴‘物尽其用’”等一系列问题。

陆福兴:从政策的效用方面来看,这个政策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效用,就拿北方和南方来说,北方的耕地多补贴的效用很明显,农民在这一块的收益就很明显;但是在南方,特别是那些耕地比较少的地方,人均补贴也少,它的政策效用就不是很明显。从政策的实际推行情况来看,它对农民的激励成分散性的效应,补贴分散到了每家每户,并且补贴金额不是很多(对于耕地少的农民来说),农民嫌少,对他的满意度也不是很高,特别是在南方地区。

《粮食科技与经济》:据了解,国外农业补贴力度较大,这是否构成了对我国粮食价格竞争力的影响?

陆福兴:我们国家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低,一来是因为质量的问题,就目前来看,我们的农产品在质量方面国际竞争力还不够。二来,我们的粮食产品品牌度也不高,像国外有些品牌国际名声很响,而我们这类产品不是很多,竞争力就会比较低。当然,这方面的竞争力也跟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有关,特别在价格这一块。有的国家经济条件比较好,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程度高,竞争力自然更大。而我们国家的农业,成本比较高,补贴方面跟一些国家相比,也相对较低。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的竞争力不是很足,价格方面也没有竞争优势。

《粮食科技与经济》:由于土地流转的问题,很多补贴并没有真正到种粮人手中,因此袁隆平院士建议按粮食产量来补贴,这样是否可行呢?

陆福兴:这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国家政策导向效应还是比较大的,国家还是保持了这种政策,这种粮食的直补,包括2016年的时候政策转向,还是没有取消这一方面。当然我们按粮食数量来补,也是可行的。但是中间也会存在一定操作空间,比如说不是我种的粮食,我可以买来收来同样也可以获得国家的补贴。因此每个政策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缺陷。在我国由于地域差异,不同的地方土地面积、气候条件、水利条件差别大,而这些都是影响产量的因素。基础设施水利条件好,种起来成本就低,去高山上去种地,成本就会高很多,所以同样的地也有不同的情况。如果按照粮食产量来补贴,可能会因为环境因素等外部因素造成产量低的问题,从而导致这些农民损失较大。

《粮食科技与经济》:今后粮食补贴政策会向哪方面调整?会加大力度吗?

陈文胜:我们粮食生产以前是“数量导向”,现在慢慢在往“质量导向”转变,未来的粮食补贴走向将是“增量导向型”向“提质导向型”转型。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品牌的建设,强化对品牌的补贴。中国粮食知名品牌少,国际竞争力不高,而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本来就比我们低,国内粮价和进口粮价的巨大差距引发了对粮食进口的增加。此外,我国粮食生产结构的不均衡,玉米供过于求,而对大豆、食用油等粮食产品对外依存度高,导致了高产量(国内粮食产量高、粮食库存高)与高进口(进口粮食数量大)矛盾的产生,这也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次,粮食补贴政策也在随着食品结构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目前来说讲究“大粮食”概念,传统主粮不仅仅是粮食,还有水产、水果、畜牧养殖品等,食品结构的变化给粮食整体观念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粮食补贴政策也在随之转型;再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产量提上去了,但是效益没提上去,成本偏高,在这个层面上,粮食补贴也会根据这些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原有的粮食补贴类型一种是粮食直补,一种是粮种补贴,还有一种是农机补贴,三类补贴基本上还在运行,但是补贴低,远远低于国外,而之前增加的补贴项目——对“产量大县进行补贴”以及“产量大户进行补贴”很有可能逐渐会往“对品牌大县进行补贴”的方向转型,并且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补贴政策。总的来说,我国粮食产业往市场化方向发展,由市场、消费来引导生产,农业工业结合性改革,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型。这些都影响了粮食补贴政策的变化——补贴的对象、导向、方式均发生变化:原来粮食产量低,主要抓生产,解决温饱问题;而现在先抓市场,以市场、消费来引导生产,强化对品牌的补贴导向在此得以体现。

陆福兴:今后粮食补贴政策会慢慢调整,从而使其政策更加的精准,补贴更加到位,补贴方式更加简便、智能化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粮食方面的补贴力度也会不断加大,不仅是粮食,针对整个“三农”问题的补贴应该都会不断加大。国家正在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就是针对整个“三农”问题,而粮食又是我们国家“三农”里面的一个核心问题。专家把粮食比作另外一种核武器,国防安全,是一种公共产品,国家应该投入,农业在国家战略中,是准公共产品。正因为它有这种国家安全的功能以及生态功能等等。准公共产品国家必须投入,国家也会加大投入。因为粮食本身具有“战略意义”,粮食安全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并且粮食本身的外部性比较大,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它本身又能够发挥生态体制的作用,所以总的来说,国家也会加大对粮食补贴的投入。

总之,今后我国粮食补贴将会往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改革,一方面让国家财政补贴更有效应,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地保证农民的权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促进粮食生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年9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