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争一进百的战略目标,同心协力,努力克服历史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在艰难中开局,在挑战中突破,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县域五强

一、综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8.17亿元,同比增长14.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21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09.40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50.56亿元,增长1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19447元。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6.3: 55.2: 28.5调整为15.0: 58.1: 26.9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2008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48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其中农业产值18.4亿元,林业产值2.07亿元,牧业产值21.13亿元,渔业产值1.6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5亿元。

粮食总产量平稳增长。2008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82.80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60.86千公顷。全市粮食总产量达44.2万吨,其中稻谷产量4.51万吨;蔬菜产量49.85万吨,同比增加5.01万吨。肉类总产量8.79万吨;水产品产量2.14万吨,增长4.4 %。全市出栏肉猪109.17万头,出栏羊29.57万头,出笼家禽646.68万羽。

新农村建设加快,村村通目标基本实现。2008年,改造县道94.6公里,硬化乡村道路446.1公里,三年累计硬化2400公里。全市398个行政村(居委会)已有397个通上水泥路,村村通目标基本实现。水利事业稳步发展。新建和整修水利工程1万处,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土石方1千多万立方米,增强了农业抗旱防汛能力。全市投入1062万元资金建设饮水解困工程,帮助26874人解决了饮水困难。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1.65万千瓦,增长7.3 %。新建农村沼气池2530个,为农村居民居住提供了方便。4个重点集镇建设、80个村庄整建规划、4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等工作进展顺利。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8年,醴陵市的工业经济先后受到了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发展速度受到一定的制约,但在骨干企业的带领下仍然取得可喜成绩。全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73.2亿元,增长28.1%;工业增加值迈上百亿台阶,达到100.40亿元,增长19.1%,增速比上年加快3.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拉动GDP增长9.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8.3%

规模企业异军突起。38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54.2亿元,增长46.5%;实现增加值56.96亿元,增长31.1%,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6.7%,比上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1亿元,增长47.1%;实现利税总额14.1亿元,增长48.2%,其中实现利润4.69亿元,增长34.3%;亏损企业39家,亏损额为4129万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1.3%,同比提高11.7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保持稳定态势。2008年完成日用陶瓷产量26.69万件,增长16.9%;工业陶瓷产量37.15万吨,增长20.6%;花炮产量达1760万箱,增长24.8%。完成陶瓷税收32247万元,比上年增长3.92%,鞭炮烟花税收11858万元,比上年下降13.3 %

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2.8%,比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缴税金72001万元,增长5.9%;规模工业全部资产利税率达23.6%;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同期降低了10.3%;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6.2%,同比增长43%;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达32.87亿元,同比增长72.9%

建筑业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9亿元,增长16.6%22家等级以上建筑安装企业,实现总产值18.62亿元,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45.8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90.2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8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90亿元,增长41.5%,其中:城镇以上投资40.39亿元,农村投资8.38亿元,农户投资6.13 亿元。

重点工程强力推进。江源大桥、渌江大道二期、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等工程基本完工;城区主干道改性沥青路面改造、渌江人行桥、国瓷路和天然气利用等工程加速实施。

房地产投资稳步增长。2008年末,全市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3 家,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89亿元,增长20.1%;商品房施工面积   65.9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0.1万平方米,销售面积38.78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8.87亿元。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保持较快发展。2008年,全市完成客货运换算周转量70.8亿吨公里,增长14%,其中:完成客运量6158万人次,增长8.8%;完成旅客周转量26.74亿人公里,增长7.5%;货运量6419万吨,增长14%;完成货物周转量68.1亿吨公里,增长14.3%

邮电通信业进一步发展。2008年,全市共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34842万元,增长22.1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9.7万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12.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3.7万户,互联网用户2.53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进一步趋旺。2008年,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44亿元,同比增长24.8 %。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84   亿元,增长24.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6.60亿元,增长25.1%。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8.62亿元,增长23.6% ;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68亿元,增长34.0%;其他行业零售额1.14亿元,增长26.8%

市场物价增幅回落。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99%,比上年低1.1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3.31%,比上年低2.14个百分点。

七、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8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个,外商投资企业增资项目5个,实际利用外资4812万美元,引进内资10.6亿元。年末全市实有外商投资企业37家,实现销售收入12.51亿元,增长0.97%;实现利润11843万元,同比下降1.1%;出口创汇10840万美元,增长4.5%

外贸出口稳步增长。2008年,市委市政府组织企业参加了上海华东交易会、第二届广州陶瓷展览会、德国汉诺威电瓷展、德国法兰克福陶瓷展、景博会和春秋两季广交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电瓷企业参加广交会是陶瓷产业的一大突破。全年新批自营进出口企业8 家,年末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成157 家。全市完成外贸出口总额46310万美元,增长11.6%;出口收汇21999.7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9%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1.83亿元,增长18.0%;其中:完成上划中央两税41438万元,增长1%;上划所得税7143万元,增长68.0%;完成一般预算收入69687万元,增长26.9%。一般预算支出14.29亿元,增长34.9%

金融机构平稳运行。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9.63亿元,增长19.0%;各项贷款余额30.63亿元,增长11.3%;现金净投放7.20亿元,减少11.3%

九、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广电、环保

科技兴市工作扎实推进。2008年,全市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2项,科技三项费用投入1530万元,申请专利473项。引进科技项目资金301万元。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全免,积极开展救助贫困学生工作。2008年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2390万元。城乡两免一补普惠面积均为100%,完全做到了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全年共发放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5350人次,总金额146.17万元。2008年,全市拥有普通中学51所,在校学生38565人;小学178所,在校学生5080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小学升初中入学率达100%。醴陵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电教工作先进单位”。

文体事业健康发展。今年成立了市农村电影放映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了全年放映4104场的实事任务;开展了全国第三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荣获省先进称号;组织选手参加了 “唱响株洲,首届株洲合唱节”比赛,荣获演唱铜奖;醴陵市文体局荣获2008年全国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先进单位称号。到年末止,全市共有文艺演出队和职业剧团32家,报刊、书屋和书店78家。

卫生事业全面加强。2008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为78.28万,参合率达94.79%;社区卫生工作全面展开,对来龙门、西山、黄泥坳三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了房屋改造。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进一步完善。“降消”工作继续推进,全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66 %;医疗救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4个,实有床位2282张,卫生技术人员2411人。

广播电视“村村通”继续推进。2008年,投入盲村并网建设资金53.3万元,架设光缆25.8公里,解决17个自然盲村看电视难问题,覆盖户籍人口1783人。城区光缆用户达到5万户,并完成了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5万户数字电视平移目标任务,实现了醴陵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转换的一个重大变革。年末全市电视和广播覆盖率分别达99%96%

环保力度进一步加强。完成了83座炉窑改造,销毁氰化池80个,停产整治了73家造纸企业,开展了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到年末,全市已有154家陶瓷企业使用了天然气,使用天然气4.1亿立方米。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全市人口有所增加。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1032285,其中: 农业人口880723人,非农业人口151562人;男性530751人,女性501534人,男女性别比为1.058: 1。全年计划生育率达93.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58‰,比上年提高1.08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22元,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6773元,同比增加1070元,增长18.8%2008年年末全市在岗职工43375人,年平均工资18925元, 增长12.2%。城乡居民的储蓄快速增长。200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65.95亿元,增长21.7 %,其中农村居民储蓄22.7亿元,增长21.5 %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818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61元,同比增加649元,增长15.4%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08年,全市新增就业人数8512人,帮助363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735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008年,全市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9786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1156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3000人,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8376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0316人。城乡低保享受人员分别达到24212人和184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