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骗取孤儿补助金,竟把自己的两个孙子写成“孤儿”。这是近日广东省纪委监委通报的一起扶贫领域违纪违法典型问题。(中国纪检监察报 5月11日)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为了骗取五保补助金、孤儿补助金和种粮补贴……竟然不顾及当地风俗,把自己的孙子写成孤儿,想想也是“醉了”。如果单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而论,或许,孙子变“孤儿”有足够的理由。可问题是,孙子变“孤儿”难道真是钱的错?
问题的突破口在于,要弄清楚这两名儿童是否是“孤儿”应该不是很困难的是事,监护人是谁?是否已经死亡?民政、教育和公安部门都应该有相关的资料。再者,要申请上万元的孤儿补助金,难道仅凭“证明材料”就能认定事实的成立?如果不是市纪委接到群众的举报,镇纪委根据信访初核情况属实,那么,为敛财竟把孙儿变“孤儿”脚本会否“穿帮”?藉此可见,钟玉翠案件的查处,一方面暴露出基层扶贫领域腐败问题还较为严重,一些基层村干部存在侥幸心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扶贫资金财物的申请管理还存在一些漏洞。钱,并非孙子变“孤儿”原罪。
基层干部虽然官不大,却是“全天候、全科型”官吏,掌管着农村政务及村民生活的大事小情,集各种权力于一身。当然,扶贫资金被觊觎,被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滞留沉淀和监管弱化等问题原因有关,与扶贫惠农资金使用缺乏透明,地方政府对利益的自主性作祟,资金管理过于封闭,公众很难知晓和看不到一本明白账有关;与“天高皇帝远”,权力运行不透明,政务、财务公开流于形式,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难以保障有关。说到底,折射出监督之殇,具有失察之责。
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严是爱,宽是害。要解决好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只有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和程序,把审计监督做到事前监督,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或许就能确保扶贫资金能安全、高效地发挥作用,给扶贫资金加上一把“安全锁”。同时,也得约束权力的“含金量”,降低“吃、拿、卡、要”的筹码。公开和公示透明,密织制度的“笼子”,孙子变“孤儿”的把戏就会无所遁形。
扶贫资金不能“跑冒滴漏”。孙子变“孤儿”事后问责只是治标,更应反思问题、查漏补缺,不断完善制度、切实加强监督,使之走上常态化、规范化的轨道。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盯重点环节和重点人群,严查截留、挤占、挪用、拖欠、套取、骗取扶贫物资和资金的行为,以严明的纪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保障,让人民群众在正风反腐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扶贫资金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