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记者从江苏省人社厅获悉,到“十三五”末,江苏将选拔培养乡土人才“三带”名人500名左右、“三带”能手1000名左右、“三带”新秀3000名左右,三年培训各类乡土人才400万人。(新华网 2017年11月2日)
一直以来,人们说起人才,往往会想到那些高职称、高学历的人。然而职称和学历真的是判定人才的唯一标准吗?其实不然。在农村有农民企业家、回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农村种植高手、养殖能人和能工巧匠等,他们常年活跃在生产一线,对乡土满怀深情,是“带动一方百姓,富裕一乡农村”的“领头雁”,是发展草根经济的“金种子”,他们就是乡土人才。
不管什么出身、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身上有本事、手里有绝活,就是人才。但长期以来乡土人才流失严重、利用率不高,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笔者认为,正是由于缺少制度保障,乡土人才没有得到正确地关注、培养和使用造成的。基层党组织面对这个难题时,要如何应对?只有完善制度才是当务之急。
用制度保障,重视乡土人才。乡土人才涉及面宽,需要基层党组织进行深入挖掘、重点培养、广泛宣传;坚持唯才是举,在加强领导上下功夫,做到“有计划部署、统筹规划、重点培育、分工负责”;通过多种举措对乡土人才创办的特色企业、合作社等给予重点扶持,支持乡土人才牵头成立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在申报过程中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形成整体合力和营造重视乡土人才的浓厚氛围。
用制度保障,激励乡土人才。探索适合乡土人才的评价激励机制,打破学历、年限等限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在评价标准上,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的主要依据。把条件成熟的及时发展为党员,用党内制度开展教育,让其有政治上的荣誉感,自觉性提高、更有组织性。同时,探索改革乡土人才充实到乡镇干部队伍机制,正向激励青年回乡,让有真本事、肯干事的乡土人才为农村贡献力量,用制度为他们搭建干事业的平台,激发他们干事业的积极性。
用制度保障,培养乡土人才。“农民夜校”的出现弥补了长期以来基层农民职业教育的缺失,但培养人才的效果还不够明显,要完善制度运用“农民夜校”平台更好地抓职业教育。同时还需结合发展实际制定课程,采取理论集体授课、现场技能培训、课后研究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群众掌握农业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各方面“充电”,让更多群众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以激活“造血能力”,培养出更多的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在广大农村虽然数量不多,但作用不小。可以说,哪里的乡土人才多,哪里的乡土人才得到了充分利用,哪里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就快,哪里的农民的增收就有重要的支撑。只有完善的制度才是留住乡土人才的有效手段,要让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焐”热乡土人才甘愿扎根农村的心。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