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永红:要让乡土人才成为脱贫攻坚的先行军

[ 作者:刘永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30 录入:实习编辑 ]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乡土人才活跃在田间地头,活跃在群众基层,是群众心目中的行家里手,是改变农村群众贫困面貌的中坚力量。在当前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全面吹响的时刻,我们更应重视乡土人才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成为脱贫攻坚的先行军。

乡土人才有的是土专家,有的是田秀才有的是种植养殖加工能手。他们心灵手巧,具有一技之长,也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相对来说素质高,脱贫致富能力强。乡土人才长期生活在农村,更了解群众的愿望,更懂得群众的心声,更知晓当地的发展现状,更能第一时间把握市场变化。因而我们应积极引导,让他们思想凝聚在脱贫攻坚的前进方向上,乐于奉献,乐于出力,拼着一股劲,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出他们的力量和作用。放眼长远,要坚决摒弃乡土人才无足轻重,可用可不用的错误观念,站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共圆中国梦的角度,树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为他们搭建发展的平台。对文化素质高、思想觉悟强的,动员他们成为党的一员,让他们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对有一技之长的,给予资金、政策的倾斜,让他们带头开拓市场、带动群众就业发展,从而大力提高乡土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引领群众致富的一方“名角”。

21世纪的今天,人类早已步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推陈出新的周期不断缩短。据统计,人类知识更新速度在19世纪中期是50年,20世纪90年代以后只用了3—5年,由于信息技术的崛起,人类近30年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几乎占了人类有史以来新积累科学知识总量的90%。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同样不断变化发展,各种技术也在不断得到突破更新。如果农村乡土人才因循守旧,原有的知识和技术得不到更新,得不到提高,仍然停滞不前,知识陈旧,技术落后,最终就会“泯然众人矣”。因而我们应该积极有效地提升乡土人才素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让乡土人才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新知识。可以运用农村的远程教育学习、农民夜校学习等方式集中学,也可以买成书籍或光盘在家学,还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媒体,QQ微信等随时学。既可以请来相关专家对农村乡土人才进行指导,也可以组织乡土人才外出学习开阔视野。在学习中找到不足和差距,学到先进理念和发展经验,增强紧迫感,树立忧患意识,提升引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让旧瓶多装“新酒”、“好酒”。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在脱贫攻坚战中,需要的是精诚团结,需要的是同步前进。因而我们应加强对乡土人才的信息摸底,建立完善信息库,让乡土人才发挥自己的辐射带动作用,与群众结成帮带对子,对农民群众进行技术指导、信息交流,使农民群众生产发展有技术支持,有信息沟通,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最大效益地获得收入。另一方面,还应积极鼓励农村乡土人才互助发展,让他们加入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相对应的种植养殖协会,利用这些民间性组织集聚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的优势,整合力量,整合资源,共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共同提高生产效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让乡土人才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中立得住脚,站得住身,成为脱贫攻坚战中的“红旗手”。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三合镇组织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