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投保行为内生化的生产效应分析
一、引言
农户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面临着自然、市场、社会等多方面的风险,其生产与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特别是自然风险会直接作用于农作物生产进而影响农民生活的经济来源,也成为农产品稳定供给与社会良性运转的一种威胁。对此,自2004年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在全国陆续启动后,连续15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发展农业保险提出了指导意见。作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农业保险不应仅局限于对农业风险损失提供事后经济补偿,亦应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保障机制。理论上讲,农业保险能够通过改变农民的收入预期而影响其要素配置与生产行为,即对从要素投入到产品转化为收入的整个过程产生系统性影响。因此,系统把握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影响,有助于检验农业保险的“造血”作用机理,为发展农业保险决策提供参考。
农业生产最基础的内容是要素投入,而化肥对作物产量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中国农业生产化肥实际施用量已经超过经济意义上与技术意义上的最优施用量,这不仅与农户在技术储备与劳动投入方面的制约有关,而且与农户生产面临着风险也有着密切关系。仇焕广等(2014)的研究表明,农户风险规避会显著增加其化肥过量施用,即农民会通过增加化肥施用量来避免潜在风险对产量造成的影响。据此可以指出的是,农业所面临的自然灾害影响,农民因此产生的风险规避心理,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化肥过量施用。这样,不仅导致资源浪费、生产成本提高,还破坏生态环境,危害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有效分散农户生产风险,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其要素配置,化肥等要素投入的调整将进一步影响其产出与收入水平,并对农产品供给与农民整体福利产生影响。总而言之,农业保险的实施如何影响生产实践,需要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本文以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产区设施蔬菜种植户为研究对象,对农户加入农业保险及加入农业保险后要素重新配置情况即生产效应进行检验,即系统分析加入农业保险对化肥投入、生产效率以及家庭收入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一)理论分析
关于农户加入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农户往往根据其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等决定是否加入农业保险,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受教育年限、风险认知以及风险规避程度、家庭人口与其他要素禀赋等。据此,本文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蔬菜种植年限、风险态度等户主个人特征,家庭兼业化水平、蔬菜生产专业化水平等家庭生产特征,以及以是否遭受过自然灾害来表征的自然特征纳入农户加入农业保险行为方程中。同时,由于在自身素质、资源禀赋、资本积累、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优势,规模经营主体更有意愿和能力通过加入农业保险这种现代风险管理手段规避风险,充分利用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分散风险,进而更充分地发挥规模经济、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优化要素配置,获得更高的收益。
农户加入农业保险后伴随风险分散与预期收益的调整,往往会从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要素配置开始,直至产品转化为收入整个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改变:在农业可变投入要素中,化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有研究表明,在不存在道德风险的情况下,与未加入农业保险相比,农户加入农业保险会增加其风险性资本投入,减少其非风险性资本投入,进而提高其预期收入,并且有利于生产专业化。化肥被普遍认为是风险性资本,理论上讲,农户购买保险后会提高其化肥投入量以获得更高收益。值得指出的是,一方面,理性农户在加入农业保险后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得到了普遍认同;另一方面,具有风险规避心理的农户在风险分散的状态下会更合理地施用化肥,且加入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成本具有挤占效应。因此,农户加入农业保险后其化肥投入行为并不能确定。除此之外,农户加入农业保险对家庭生产经营的其他方方面面也会产生影响,如对既有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在农业与非农领域重新配置劳动力、积极采用新技术等。这些由农户加入农业保险行为引致的要素配置的改变将共同作用,影响作物产量,进而影响农户家庭收入。此外,农户往往会加入专业合作社以获取农资购买、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这亦对其收益造成一定影响。
综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H1a:农户加入农业保险后可能会由于风险分散、道德风险与成本挤占等原因降低单位面积化肥投入;
H1b:农户加入农业保险与土地、劳动、技术投入等要素投入调整共同作用于作物产量,改变生产效率;
H1c:农户加入农业保险会通过要素配置调整与生产效率变动共同作用于家庭收入,带来农户家庭收入的变化;
H2a:规模经营农户加入农业保险的可能性更大;
H2b:规模经营农户能更好地利用农业保险来获得更大收益。
(二)实证检验
农户生产行为与加入农业保险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同时决策”的可能,并基于自身特征和比较优势形成“自选择”问题。对解决此类问题,Maddala(1983)提出的内生转换模型具有较强优势。内生转换模型是一种拓展的Heckman选择偏差矫正方法,放松了必须将共同影响因素全部纳入方程的假设,可有效改善估计结果的无效、有偏问题。内生转换模型运用到本文中是将农户加入农业保险行为方程与两个加入农业保险的影响效应方程——投保组农户投保的影响效应方程和非投保组农户投保的影响效应方程联立。此外,本文还对农户加入农业保险的生产影响效应进行反事实分析,比较投保农户与非投保农户在现实与反事实条件下亩均化肥投入、亩均蔬菜产量、家庭年总收入之间的差异,以准确评价农户加入农业保险后发生的变化。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农户加入农业保险决策受到自身禀赋与外部约束的共同影响。其中,年龄、种植年限、风险态度、蔬菜与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受到灾害影响会显著影响农户加入农业保险概率。种植经验丰富,生产经营专业化,偏好风险将降低农户的加入农业保险概率,同时,伴随自然灾害威胁的增强,农户有充分的动力通过加入农业保险来稳定收入。
第二、农户加入农业保险会降低亩均化肥投入。具体地,农户加入农业保险会通过成本挤占、道德风险与调整资源配置三条途径影响亩均化肥投入,在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等过量投入的背景下,这意味着农业保险间接发挥了优化要素配置的功能。但是,对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效应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三、农户加入农业保险会影响其要素配置导致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但技术储备增加是稳定作物单产的重要力量。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是破解环境与产量矛盾的基本出路。
第四,加入农业保险有助于提高农户收入水平。较之于小规模农户,大规模农户加入农业保险的收入提升效果更好,反之大规模农户更有能力购买保险,而这将扩大收入差距。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得到一些政策启示。第一、继续加强与完善农业保险。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促进要素合理配置、技术创新采用与农户生产专业化的积极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二、发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业新业态的引领作用,提高农业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其在生产实践中的示范功能,大力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辅之以协作的技术推广新格局,提升农户的经营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第三、推动保险公平,向综合实力较弱的小规模农户倾斜。强化向小规模农户宣传农业保险相关信息,提高其农业风险防范意识,创新农业保险品种,使不同经营规模的农户都可以找到合适的保险品种,提高对农户农业生产和收入的保障水平。
作者单位:张哲晰1 穆月英1 侯玲玲2:1,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北京大学现代农业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10期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