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彭润金:中国县域政治研究评估与展望

[ 作者:彭润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23 录入:12 ]

县域治,天下安。三十多年来,中国县域政治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县级政治发展、乡镇政治发展和村民自治建设三个层面。现有研究的主要成绩是:实证研究积累了可观的经验素材,理论研究概括了可验的解释模型,对策研究规划了可取的改革方案。

现有研究的不足

当前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历史研究有待融合。中国县域政治发展的实证研究一般局限于当代中国的相关事实描述和理论概括,缺乏长时段历史研究。学者们习惯于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基本方法,描述当代中国县乡政权和村治组织的内部结构、外部功能、运行机制及其政治社会后果,但没有集中关注形成上述体制机制的历史渊源和制度路径,历史的厚重度不足。就理论逻辑而言,如欲在当代中国县域政治“现在是什么”的研究基础上,追问“现在为什么如此”,必先追溯“过去是什么”和“过去为什么如此”,最后才可预测“将来可能是什么”并规划“将来应该怎么办”。

问题意识有待明晰。古今中外,都有某些一以贯之的政治学重大问题,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及其实践探索,由此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政治发展史。具体到中国县域政治发展研究,必定存在历朝历代都着力加以思考、探索和解决,并且又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与时代特征的政治学重大问题。但学术界对此尚无清晰共识,难以实现各层次和各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之间的有机整合,必然制约当代中国县域政治发展研究的学术质量和理论深度。

分析框架有待反思。首先是总体框架。大体而言,现有成果主要运用了两大框架:一是国家政权建设论,从县乡政权建设具体问题出发研究中国县域政治发展;二是社会自治论,从村民自治具体问题出发研究中国县域政治发展。前者强调自上而下的国家支配和理性官僚化,后者关注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治和地方民主,理路有别,但隐含的前提相似,即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其次是具体框架。尽管有一批运用历史分析法、行为主义政治分析、新制度主义分析和比较政治经济学分析的相关成果,但中国县域政治发展研究的具体框架尚缺乏系统深入厘清和评估。

对策研究有待加强。一方面,对策研究的战略性有待加强。县级政权建设、乡镇体制改革和村民自治建设三个层级和领域的对策研究均不少,但将县乡村全部纳入县域政治发展的整体,并系统研究县域总体政治发展战略与政策的研究成果,目前尚不多见。另一方面,对策研究的可操作性有待提升。有研究者在探讨县乡村治理体制改革的过程,曾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但往往是提纲挈领的论述,缺乏系统论证与规划,很少落实为具体可操作的改革方案和法律提案,影响了对策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县域政治研究的着力点

展望中国县域政治发展研究,今后着力点可考虑如下五个方面。

拓展县域政治运行的实证研究。一是拓展中国县级政权运行的实证研究。就县治而言,今后应加强全国各区域典型县的相关实证研究,并加以归类和比较,以形成当代中国县治实证研究的规模效应。二是拓展县乡村治理的衔接和互动机制的综合实证研究。县乡政府管理离不开村民自治协助,村民自治也离不开县乡政府的指导。因此,县治、乡治和村治实证研究不能各自为阵、相互割裂,要超越仅仅专注本级政权或村民自治运行的实证研究做法。可加强典型个案县的县乡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衔接与互动机制综合实证研究,形成中国县域政治运行的整体综合图景。三是拓展县域政治具体问题解决机制的实证研究。县域政治往往是围绕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维护县域社会稳定、实施县域精准扶贫等具体问题运行。通过加强县域政治具体问题解决机制的实证研究,可以更加具体动态地透视县域政治运行机制的总体现状。

深化县域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第一,厘清中国县域政治发展基本问题。主要包括:县域政治的特殊性,县域政治发展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县域政治发展的衡量指标体系,中国县域政治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国传统县域政治的基本特征、经验教训与内在矛盾,中国传统县域政治现代化的基本线索、核心主题、主要目标与路径选择。第二,调整中国县域政治发展研究的分析框架。中国县域政治发展的进程中,国家与社会不应该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而应该是互动互益互强关系。通过加强政社互动相关理论的研究,将国家与社会的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论作为中国县域政治发展研究的主要分析框架,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第三,深化中国县域政治发展研究的方法论探讨。对于中国县域政治运行的实证研究环节,既要继续坚持参与式观察等定性研究法,也要发挥制度主义分析等政治学研究方法,还要积极运用问卷调查统计等定量研究法。在中国县域政治发展的战略与政策研究环节,可从定性到定量逐次展开,增强对策研究的精确度。

对接县域政治传统的历史研究。在拓展实证研究、深化理论研究的同时,可着力将上述研究对接中国传统县域政治的历史研究,尤其要着力对接晚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县域政治传统现代化研究。因为当代中国县域政治发展,既不是中国传统县域政治的简单循环,也不是割裂中国传统县域政治的凌空虚蹈,而是大转型时期中国县域政治传统的现代化转型,其中既有新题新解,也有新题旧解,更有旧题新解。所以,可按照略古详今、以史为鉴的原则,爬罗剔抉出中国县域政治传统现代化的基本线索、核心主题、战略目标和转型路径,并着力实现历史研究与实证研究、理论研究的对接。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着力实证研究对接历史研究,为实证研究增添历史厚度。另一方面,要着力理论研究对接历史研究,为理论研究充实历史经验。

加强县域政治发展的比较研究。一是加强中国不同区域的县域政治发展比较研究。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文地理外部环境,也有不同的县域政治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更有不同的县域政治发展绩效。可将当代中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和中部共七个区域,各选择若干典型县,展开一定样本规模的县域政治发展绩效比较,然后具体分析影响县域政治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阐述这些制约因素的具体内涵。二是加强市管县体制与省管县体制下的县域政治发展比较研究。可选择若干发展初始起点基本相同,但实行不同省管县管理体制的典型县,比较市管县体制与省管县体制对县域政治发展的绩效影响,进而为省市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实证研究成果。三是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县域政治发展比较研究。可以选择一些与我国类似的转型时期的国家和地区,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县域政治发展与我国相比较,以此拓宽中国县域政治发展研究的国际视野,并从比较研究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夯实县域政治发展的对策研究。首先,可从具体问题层面夯实县域政治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县域政治发展主要以解决县域发展具体实际问题为重心,具有特殊的问题导向特征。研究县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可以凸显县域政治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其次,应从政策过程层面夯实县域政治发展对策研究。县域政府既要因时制宜地执行国家政策,又要因时制宜地制定县域政策。因此,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高效化出发,可以寻找出县域政治发展的现实路径。最后,应从体制创新层面夯实县域政治发展对策研究。除学术界已有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省管县体制改革和乡镇体制改革等体制创新热点问题,还要高度重视新时期县乡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机制研究,努力形成政社互动、民主合作的县域政治体制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县域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县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机制研究”(14BZZ06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