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周有强:返乡日记何以流行?

[ 作者:周有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09 录入:12 ]

返乡日记迅疾而来却又杳然而去;它们鲜活生动却又浅尝辄止;它们戳中痛点却又未必真实可信。

返乡日记何以流行?需要去伪存真的乡村图景


赵青春 绘

春节期间,一篇篇记录乡村变化景象的返乡日记纷至沓来。也许是描述过于直接,也许是事例有些片面,也许是思索失于肤浅,这些日记在搅动游子乡愁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讨论和争议。

当春节的烟花散尽,关于返乡的舆论热潮也开始慢慢褪去,打开那些余温尚存的返乡日记,在去伪存真后,它们就如同一件件时代的信物,留下了时代在乡村雕刻下的图景。这些图景鲜活生动、饱含感情却又浅尝辄止、片面主观。

返乡日记中的中国乡村

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教授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今年春节期间最先引爆舆论。

这篇文章从湖北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的内部深挖开去,讲述了家中三代人近10年来的命运变迁,反映了这个农村家庭在时代洪流中面对不可预期的社会风险时的脆弱与无力。黄灯以其真实、真诚的叙述,引起了不少网友的情感共鸣。有人说,是“边读边泪流,几时哽咽语塞,深夜也无法入眠”。

在谈及写作这篇文章的起因时,黄灯说:“我写作的目的非常明显,不是展示这个家庭的痛苦,而是探讨这个家庭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后来的发展可能。”

其他一系列返乡日记则对农村存在的教育、伦理、养老、环保、婚恋、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反思。

与此同时,一些返乡日记描述了乡村进步、发展的一面,通过自身的故事讲述亲情与乡愁。例如《上海姑娘在东北婆家的第一个年》《明年,一定回老家过年》等就呈现出滚烫的乡愁与亲情,而《小县城也被互联网+撞了一下腰》则关注了“互联网+”对县城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作为一名在外务工青年,该文的作者欣喜地发现,淘宝、移动支付、滴滴打车等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居然出现在了河南第N线小城里。

《新京报》则以个人样本展现大时代在小人物身上的投射,撷取父母这一“最重的乡思所在”作为观察农村社会的切入点,在《特别报道》版推出《我的父亲母亲》系列,12篇返乡笔记既反映了乡土情结、家庭的温暖和父辈的艰辛,也有社会热点问题在乡村的折射。

返乡日记何以流行?

这些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人们纷纷在春节返乡过年期间,记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至于有人调侃说,2016年春节期间的见面语变成了:“今年你写返乡日记了吗?”

记者梳理发现,返乡日记的作者大多是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城市的知识阶层,以记者、律师、公务员、老师、学者为主,也有一些是城市务工青年或创业者。

从地域来看,东北、江西、安徽较多,贵州、湖南、河南等省份也有一些。尽管地域不同,但有一些现象在这些返乡日记中不断地出现,大多表现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的反差。

那么,返乡日记为何在这段时间集中爆发呢?从时间节点来看,因为春节期间,包括媒体人在内的各行各业在城市工作的人,集中回了一趟农村老家。在城乡的对比中,人们才得以更多地关注了平常被忽视的家乡。

但说农村一到春节才出“新闻”也非事实。在平时的媒体上,也有大量关于留守儿童、征地拆迁、空心村庄的报道。媒体人杨耕身就表示:返乡日记是随着大量外出务工以及在城市就业者回归乡村,出现的一种现代都市文化与农村固有文化或习俗碰撞之后产生的不适感。

当然,返乡日记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是有其现实基础的。一些日记所反映的城乡发展差距、大龄青年婚姻窘况、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都曾见诸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戳中了人们的痛点,引发了人们对故乡发展的关注。

不粗浅的观察是什么样的?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的一些返乡日记比往年有明显的拓展和延伸,为人们提供了鲜活生动又包含感情的个案。文章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也具有思考的价值和意义。

但受限于观察时间、记录对象和家乡所在地的代表性等局限,缺乏专业的功底和学术的视角,返乡日记存在观察流于表面、思考不够深入、主观性较强等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说返乡日记对乡村的观察还普遍太过粗浅,那么更加全面、客观的观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记者采访发现,读者所希望的是不同阶段、以不同的视角、对不同的具体个案进行详细而全面的描述和刻画的调查。从中,我们能够一窥中国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特征,对乡村在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徘徊与进步有所体会,更会从种种细节中认识到你曾经不易察觉的经验和常识。而这些调查,应当是身体力行地经过长时间田野调查、在学术与实践的交汇中提炼出来的。

这需要打破城乡差距本身使我们不自觉产生的优越感,必须老老实实坐下来,倾听乡村,去跟他们一起生活,以此深入他们的心灵。通过思考与实践,在新一轮历史性变革中,让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渐行渐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