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以来,甘肃省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来抓,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举措,甘肃省乡村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有力助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如何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服务、产品、环境、发展等方面的质量,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脱贫攻坚的突击队和富民产业的排头兵的重要作用?每日甘肃网特约请4位专家撰文对此展开探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战略目标和坚持农民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旅游的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助力打赢脱贫战,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乡村旅游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综合性产业。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甘肃省地域面积大、县域尺度和乡村范围大,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成为甘肃乡村振兴的战略支撑,《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提出,通过实施乡村旅游的精品工程、精准扶贫工程、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和“周末乡村游”产品打造工程,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打造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旅游升级版。乡村振兴就是农业的全面升级、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乡村旅游的综合性能够有效推动传统农业与文化、科技、康养、教育、旅游、研学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提升产业的效益和附加值,有助于发挥旅游业在乡村振兴的综合带动性作用,助推我省美丽乡村建设和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带动农民富裕,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助力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
乡村“三变”有助于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乡村旅游发展的目的不仅是农业强、农村美,更重要的是农民富,通过乡村的“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农民的富裕,让农民成为乡村旅游振兴的主体。资源变资产,即以集体土地、森林、草地、荒山、滩涂、水域等自然资源性资产和房屋、建设用地(物)、基础设施等可经营性资产的使用权评估折价变为资产,以资本的形式投资入股旅游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同时激活宅基地、承包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发展以乡村民宿、创意农业、农家餐饮和农家文化为资源的乡村旅游。资金变股金即将财政资金变股金、村集体资金变股金及村民自有资金变股金。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和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在不改变资金姓“农”的前提下,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通过民主议事和协商等方式,投资入股旅游企业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农民变股东,即农民自愿以自有耕地、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的使用权,以及资金(物)、技术等,通过合同或者协议方式,投资入股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发挥乡村基层居民的智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探索“三变”的具体形式和模式,如利用土地流转费用入股、土地折算入股、贫苦户政府补助资金入股等,政府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并吸引企业参与到农民的“三变”过程中,真正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
“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是乡村旅游升级的重要路径。政府通过对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撑和规划的指导,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科学性和合理性。鼓励企业等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旅游的发展,还要积极吸引全国有影响力的外省品牌企业如袁家村、马嵬驿等进入,不仅有助于资金的撬动、资源的盘活和人才的引进,而且还能够引入先进的发展理念、运营理念、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传统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农家乐形式为主,单打独斗不能形成品牌化的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出现能够有效整合农家乐资源,向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在乡村旅游升级中的重要载体作用,通过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等渠道让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进程中。乡村旅游的集约式发展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意化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合作社能够有效保障其活动利益的实现,能够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并增加农民的收益,让旅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富民产业。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每日甘肃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