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专题栏目 > 纪念杜润生专栏

杜润生与一个时代的精气神

[ 作者:贾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0-12 录入:吴玲香 ]

109日晨620分,杜润生病逝,享年102岁。他的一生在时代的激流里跌宕起伏;他亲身经历了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也参与了众多历史事件;他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代表性符号,是遵循实事求是路线研究农村问题的楷模,是中国本土经济学的拓荒者,是体制内的良知,更是中国农民的代言人。

我们该如何纪念杜润生呢?是将他封神,戴上农村改革之父这顶高帽子?还是努力破他提出的改革两大难题——市场关、民主关?

一、不要戴封神的高帽子

杜润生在农村改革方面做出贡献,有目共睹,值得尊敬。纪念无错,但封神就不对了,给杜润生戴上农村改革之父这顶高帽子,帽子戴得太高,高得有些沉,不免有掉落之虞。

一说父亲的称呼。

父亲这个词,越来越廉价。试问我们中国人难道真的需要这么多父亲吗?这好比田雪原推动针对汉族一胎制的计划生育,被称之计生之父,现在,如果谁又推动放开计划生育,那么谁岂不是,又要被称之为计生改革之父了?这个父亲,那个父亲,看到了国家领导人,也禁不住齐刷刷地喊起父亲来。父亲的称呼也够廉价的。

二说农村的改革。

农村改革成功了吗?从这场改革的效果来看,只是一时解决了农民肚圆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三农问题。直至今日,三农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农民的前途在哪里、农村的出路在哪里、农业的发展在哪里依然还是无解的老大难问题,而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依然是真大的现实。

三说杜老的作用。

在中国这种集权体制下,以杜润生这种级别根本算不了什么决策者,充其量是参与了一些具体政策制定罢了,当时像李先念这等政治大腕都是反对的,认为不宜提倡,若没有华国锋、胡耀邦等人的支持,怎么来推动农村改革?

历史不容忘记,文革之后第一个为包产到户开口子的是华国锋。1979310日华国锋说:包产到户,大家不赞成。但有些大山区孤门独户,那里有几块地。不能把人家赶下山来,造成浪费,可以包产到户,参加生产队分配,统一在集体经济里。杜润生后来说,华国锋把这个门开了条缝,后面就挤开来了。

当然,当时最大的历史现实是:一刀切的计划经济让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特别是在农村,人民公社让农民吃不上饭,甚至要饿死人。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即使国家不想推动包产到户,地方上也在偷偷地干了起来。也就是说,经济现实逼迫国家做出经济政策的战略调整,所以,坚持两个凡是的华要这么做,坚持改革开放的胡也要这么做。因为,经济现状已经到了不做不行的程度了。

四说改革的效果。

农村改革,或者说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只不过是应急之策,其路径就是从计划经济回到小农经济罢了,而这并不说明小农经济就是农民改革的方向。80年代初骨感的现实,只能说明:计划经济连小农经济都不如,小农经济至少能够让农民糊个口,图个肚圆,但搞计划经济会闹出人命来,再弄下去,说不定还出现三年自然灾害那样死人事件。

可以这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能说是一种应急之策,但应急之策决非长久之策,不客气地说,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这种改革还属于开历史倒车。人民公社的计划经济不行,难道就证明包干到户的小农经济就行了?就是一帖济世良方了?众所周知的小岗村典型,直至现在还要财政部门下派干部来挂职。这说明什么?这只不过是树起来的牌坊罢了。

事实上也证明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真是一时的应急之策。从改革长效机制来看,农民的肚皮是圆了,但三农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试问今日,农民受歧视的身份得到改变了?城乡真的实现了一体化?农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告别了同国民不同待遇的身份尴尬?虽然国家一直以来口口声声在喊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一直以来抛出农业的一号文件,但是既听其言,也要观其行的,实际行动却是寥寥:

首先,农民还是在农村自生自灭,成为国家的弃儿,根本享受不到所谓的改革开放的成果;其次,农业还是依靠小农经济,根本谈不上集约化、机械化生产,依然处于落后的生产方式;最后,农村无法承载农民的生活,农村渐渐地空心化。农民为了生存,背井离乡,跑到城市打工,但又受到经济和身份的双重制约,什么都得不保障,他们出路何在?前途何方?

既然将杜润生冠之以农村改革之父,那么就要对得起这称呼?需要改出改革的成果,需要改出美好的未来,不仅要圆农民的肚子,解决温饱的问题,而且圆农民的出路,从准农奴的古代化状态解放出来,若仅仅回到小农经济状态,让他们在农村自生自灭,谈什么丰功伟绩?

所以,改革并没有功成名就,远未到封神的这一天。现在就因为杜润生的几个门生比较有出息,在党、政、军等政治领域里普遍得势了,在工、商、学等经济领域春风得意,于是大家都开始热捧。虽是情理之中,但捧到过头,就不免显得阿谀奉承了。

二、需要重拾改开的精气神

当然,笔者并不是想贬低杜润生,而是要求大家客观评价他。总体而言,杜润生是值得尊重的,也是值得我们纪念的。这种纪念必须是真诚的,而非肉麻的吹捧。

我们纪念杜润生,并不是纪念他是如何改革的,也不是歌颂改革成果如何,而是他一直以来重视民生、关心农民;是一直以来推动改革、呼吁改革。

一要纪念他为民请命的精神。

我们纪念杜润生,并不是聚焦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可以这么说,包产到户式的农村改革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正视现实、锐意推进改革的精神,重点是他为民请命、充当农民代言人的担当。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天涯杂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