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和朋友:

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乡村振兴促进法》的专家座谈会,也很荣幸受聘于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这个缘分既是我工作上的一种缘分,更是我从1998年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开始起,一直在思考我们的乡村如何建设发展的一种缘分。

我有一个同学也叫陈文胜,他曾经跟我一起为乡村振兴的事业做出过巨大的努力,我曾经个人授予他一个荣誉称号:“三西”干部,因为他第一次考到江西,第二次考到湘西,第三次考到广西,不管在哪里,他都是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这一个主题,也是因为这,我和研究院的文胜院长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

今天下午我听到了一堂含金量很高的专家学者报告,从我的工作经历,听到宗林主任这么一个很有见地、很有思考的专家学者的报告,我也感到很荣幸,因为我的很多思考跟宗林主任能够产生共鸣,而且他刚才关于农村教育至今都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的思考,我似乎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会后再跟宗林主任汇报。

今天时间有限,我就不再在宗林主任面前讲如何学习《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问题了。我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思考和感受,我们扶贫办转型为乡村振兴局的过程中让我产生了一种关于三农问题的原始冲动。当前是三农工作的历史性转折点,我们以后要全身心投入到三农工作当中,我突然想起了一个很基础、很朴素的问题,就是农业为什么叫做农业?可能我们很多学者没有思考这个问题,今天时间有限,我简要的跟大家回答一下问题。

农业为什么叫做农业?大致有三点理由。

第一,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以开山鼻祖的名号来命名,这是一种惯例,这是当然可以有的,农业的开山鼻祖是神农大帝,就是安寝在湖南炎陵的炎帝,我们从事农业,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子弟,要有深度的了解和把握,要有一种荣誉感,因此要用神农大帝的名号来命名。

第二,农业与龙凤的“龙”产生了密切的内涵关系,虽然农业的“农”字和“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但是发音大体相似,古人造农业的“农”,繁体字下面是时辰的“辰”,上面加一个歌曲的“曲”字,意味着把农业想象成为、定义成为按照时辰或者是时令奏响美妙的乐章。为什么“农”和“龙”发音是一个音?我一直追问的,古人把联绵不断、蜿蜒流畅的事物称之为龙,所以山脉称之为龙脉,河流称之为水龙,闪电那么长称之为火龙,山脉基本上不发音,水流的声音不够,龙凤的“龙”为什么念“long”这个音,也有原因,是从雷声得出来的,闪电一出来之后就“long”,为什么跟农业扯在一块的呢?我们的农业附着在土地,土地是怎么讲的?在“龙”字下面加了一个“土”,所以土地成为一垄一垄,土地附着在龙身上来展开的,龙跟农有密切的关系,很令人想象的是当我们站在山顶高处,或者是我们坐在飞机,阳春三月的时候一丘丘水田,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我说这不就是像是龙身上的鳞片吗?

第三,关于龙凤的“龙”,平时我们修桥称之为和龙,一个街与一个街连在一起称之为街龙,中国的文化是龙文化,让人产生一个动物,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到底见过真龙没有?我们说自己没有见过,祖先也没有见过,其实你见过,但是你没有明白过来。因为这么理解,真正的龙是什么?就是中华民族从自远古走来,连绵不绝,生生不息,这是一条真龙,而且这条龙古人有一个很重要的提示,“神龙见首不见尾”,活着的头你见得到,死的你确实见不到。这意味着什么?这个龙必须不断的一代一代接续传承,必须活着,这条龙要活着,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实物,能够为活着的巨龙源源不断生产食物的这个产业就是农业。所谓真正的农业为这条巨龙生生不息,联绵不断而生产的产业形态。

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认识龙文化,就为过去祖先为我们不断开放形成的龙文化有了新的内涵,所谓的真正的真龙天子应该是什么?不是简单的皇帝,是这条巨龙生生不息、联绵不断做出巨大的贡献就是真命天子。而且我们今天在座的男的就是龙子龙孙,每一位女士就是龙女,年纪小的就是小龙女,不是你长得漂亮一点,取一个名字叫做小龙女,与生俱来你就是龙子龙孙、龙女。我可以说几乎全部都是龙家子弟,找到自己血脉中的最值得骄傲的那种情怀。

我特意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我是想助力三农事业的腾飞,这就是巨龙的腾飞。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