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从佛山、景德镇看小镇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发展路径

[ 作者:凤凰品城市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24 录入:王惠敏 ]

为什么我们要讨论小镇?

今年春节去了小时候去过的一个镇。大概20年前,印象中该镇是个农村集镇,似乎只有一条热闹的街道,卖些食品和日杂。如果要买家电等东西,大家都习惯去20公里以外的地级市中心(当时坐公交车要1个多小时)。

如今,镇中心有了肯德基,也有了连锁大超市,镇的郊区都是装备制造业的大工厂(因该镇毗邻长江,这些工厂大多是为造船业配套的)。由于市中心到该镇修了高架路,开车过来也就20分钟左右。一路还看到巨型的混凝土石墩建筑,据说是通往上海的高铁线路,未来该镇将设高铁站,到上海仅需30分钟。看来以后当地人将会去上海购物,而不是本地的地级市中心了。

可以预见的未来,该镇即将从农村集镇转变为上海都市区的卫星小镇,地级市城市扩张的新前沿。也许再过20年,它将置身在巨大的城市区域中,没人能够记得它几十年前的模样。

长久以来,学术界、政治家、媒体都关注大城市,尤其是能创造新闻的大都市。国外言必提纽约、伦敦、巴黎,国内则是北上广深等。但小镇作为一种历史更加久远的人类聚落,数量和多样性远比大城市多;它们更加接近自然,是城市和自然的过渡;城市化带来的冲击甚至是负面影响在小镇相对显著。以上这些都需要我们开始重视小镇的发展、管治问题。

小镇的本土化与全球化

本土也是相对的,这里更多想到是小镇的历史,或者说是缘起。工业化时代之前,小镇往往因贸易、产业等原因兴起。佛山号称是当年的四大名镇,主要是当年珠三角农业的中心地。农产品在佛山交易,支撑农业生产的物资也在这里交易。景德镇则是因手工业的发展而兴起,陶瓷业在全国的首位度极高。而城市则主要是政治的,是政府的所在地。这似乎也预示着小镇更容易受经济力量所左右。

经济力量影响下的小镇无法置身事外。一些区位良好的小镇受到全球资本的青睐成为“世界工厂”,例如东莞的小镇(至今东莞未设区,为市、镇两级管理)、顺德的小镇、苏州的小镇等等。这些小镇有些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开始了持续的繁荣。还有些小镇因其区位问题,或者产业结构调整,却面临着人口的外迁、环境恶化、经济不振的困境。例如长三角某些镇,因其靠近上海和其他中心城市,人口不断外迁,人口老龄化严重。所谓发展好的小镇与发展不好的小镇也许就是近在咫尺。

全球化对小镇的社会维度影响巨大,对经济发展好的小镇也许影响更大。大量移民的迁入改变了其社会结构,所谓的本地人的比例越来越低,方言在很多小镇使用的频率越来越低。全球化资本的逐利性推动了小镇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失去了原来的生活节奏。每天的生活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原来重要的节事越来越少受到关注,如龙舟节、端午节。快节奏的生活也影响了大家的饮食方式,越来越多人去快餐店吃饭,而不是购买食材自己回家做饭。

更糟糕的是,全球资本驱动下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对小镇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小镇相对远离城市,加之对经济发展的热衷,环境保护的力度往往不足,直接导致了小镇的环境污染严重。珠三角、长三角都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以上基本是工业时代小镇的发展图景。但全球不少地方已经步入后工业时代,新的理念也已在全球传播,也为小镇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首先,工业时代的大规模生产需要人的聚集,而后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转变,使人口的相对分散成为新的趋势。一些环境、交通良好的小镇受到了青睐,小镇可能成为某些行业的领导者,一些不愿在大城市生活的人搬到了小镇上。当然以上的情况,很有可能是这些小镇成为了大都市区的组成部分。

其次,长期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多犯起了“思乡症”,他们开始怀念小镇的美食、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原来没有跟上工业化发展步伐的小镇受到了青睐,人们开始前往这些小镇旅游、度假,甚至直接住下。

第三,希望新技术的发展让小镇成为试验田。环境保护、绿色能源等技术不断发展,但在大城市往往无法很快推行。小镇因其规模小,受到这些先进技术的青睐,因此零碳城、低碳城、生态小镇等新奇概念层出不穷。

小镇的治理:新思路、新产业、新空间

新的背景下,小镇的治理思路也应该是新的。小镇不同于大城市,凭借一己之力可能无法对现实的困难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小镇之间可形成信息网络来分享信息和经验。如著名的“慢城”运动,在全球有300多个成员。它们设立了加入的标准,经常分享经验,在全球推销“慢城”标签。中国南京城郊的桠溪镇加入了这个国际性组织,成了中国第一“慢城”。

相对大城市,小镇的人口规模较小,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这让社区参与、公私合作等新的管治模式成为可能。另外,小镇因规模小也无法雇佣大量的公务人员和专业咨询团队,必须要依靠本地居民志愿的工作。

既有的小镇产业发展往往受到资本,甚至全球资本的左右,要么是国际资本投资的工厂,要么是为满足周边大城市需求的房地产、游乐场、大型卖场等。其结果往往是小镇失去了特色,失去了认同。

国际上不少人寻求小镇新的发展思路,“慢城”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慢”当然是相对于现代化的“快”。现代化的“快”破坏了小镇既有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景观、社会关系,这样,“慢”就难能可贵了。“慢城”希望小镇的节奏可以慢下来,可以展现原有的生活方式,包括食物与周边农业区域的关系(即本地特色美食)、生活的节奏(日常工作、吃饭的时间、季节性的节食等),最好居住生活的物质空间也能保留当年的风貌。由此,这些“慢城”可以带来体验式旅游、有机食品、特色餐饮、传统手工艺等新的产业,小镇变得越来越友好,越来越吸引人。

当然,慢城的生活方式也会吸引那些追求不同生活方式的新人群。他们往往被称作是创意阶层的人。他们居住、工作在小镇,被小镇激发灵感,同时又与大城市保持着工作上的联系,为小镇带来了新的活力。小镇因其规模小,可作为可替代能源、绿色能源、新环保技术的试验地,也因此会吸引到相关产业落户小镇。

资本全球化的工业时代,大型企业、连锁商店往往控制了小镇,也就成为小镇失去特色的原因。如今在新的通信讯技术、新的产业形态以及新的发展价值观(不以大、快为主要目标)的背景下,小型的本地企业在小镇应该得到鼓励发展。这些企业的发展能将更多的税收留在本地,供本地发展所用;也可以更多地雇佣本地人员,为本地社区保留年轻人和技术人才。

小镇也需要新的空间,更适合小镇的空间。小镇容易受到资本的影响,所以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小镇有着全球资本影响的结果。我们看到大量统一规划建设的现代化住宅区,有些甚至完全拷贝国外小镇形态新建了小镇。有大盒子式的工业区和商场、标准化装修的餐厅和商店。越来越多小镇看不到历史的痕迹,看不到地域的痕迹,看不到场所感。现在我们需要重拾场所感,保护传统的空间格局和建筑形式,用新的设计手法向传统致敬而不是简单替代。传统的城镇空间也要与新的产业形态结合,让这些空间重新焕发活力,努力形成特色“第三空间”,创造居民碰面、交流的机会,成新的场所感和集体记忆。

结语

小镇原本是不受关注的聚落,近来受到国际和国内的广泛重视。国际上有“慢城”等新思路,国内则有“特色小镇”的新举措。这些重视说明人类聚落多样性发展的新阶段来临,资本甚至全球资本也随之跟随。小镇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带来新的关注,会带来新的繁荣机会、新的理念和人才;而挑战则是新的关注、资本、人流、产业是否会对既有的发展造成冲击,导致小镇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再次崩塌,消失在城市中,或者成为资本塑造的异质空间(迪士尼化的空间、麦当劳化的空间)。如何面对挑战,平衡新发展和传统?“自下而上”的参与、社区广泛的参与、政府企业合作的新型管治模式可能是解决之道,而“慢”“小”的理念也需要贯穿其中,以区别大都市的“快”“大”。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凤凰品城市》2017年4月刊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