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所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狩猎场所方圆四十里,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现在的乡村建设,也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开放模式,如文王一样,开放一片区域,让百姓共同经营,一种是将一片地直接划给开发商,让他们来经营,将百姓排除在外。
这两种方式孰优孰劣,我们从《孟子》的描述中已经看到了其倾向性。
这后面其实存在着一个立场问题,一个思维模式问题,一个眼光视野问题。
文王的做法,是将一大片土地划给公有,民众可以自由往来,也可以割草砍柴,捕鸟猎兽,成为了民众的共享之地。
而梁惠王的做法,是将大片的土地占为己有,一旦百姓有所侵犯,就予以重责,搞得百姓怨声载道。
很显然,文王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经济利益,而是百姓的共同利益,具有长远的社会眼光,他的视野是整个社会而不是自己的得失。他的做法也就得到了百姓的欢迎,还认为区域太小,希望能够再大一些。
文王并没有剥夺百姓的私有财产,保障生活的房屋土地在百姓那里都是具备的,即提供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条件。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百姓小农家庭能够占用和形成自给自足的私有财产运行体系的规模是有限的。
对于百姓来讲,成为富豪是一种奢望,喜乐安康是他们对生活更实际的要求。可以这样讲,百姓在满足基本生活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标准会提高)后,百姓对物质私有的欲望是有限的。对于更大更复杂更随机的需求,以他们自己的力量和管理、维护能力是无法完成的,同时这些需求并非是常用需求,没有必要为自己专门购置,还有一些需求实际上本身就是人类的社群
交往需求,这些需求本身就可以,甚至必须通过共享才能得以有效满足。
乡村社会中我们既要满足居民私有空间的建设,更需要加强共有空间的建设。共有空间,以及青山绿水的存在,才让乡村的乡味得以维护和传达。乡村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空间大,家里的空间可以比城里大,家外的空间也比城里宽广。这个家外的空间,不是一个阴暗冰冷的,而是阳光灿烂温暖如春,这种状态不仅仅是自然状态,而是乡村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熟人社会带给人们的感受。
梁惠王将大片的土地占为私有,表面上看他自己得到了很多,但是另一方面,他失去了更多,他周边的老百姓和他形成了对立的关系,一旦他有需要百姓帮助,百姓不落井下石就已经很好了,置之不理是肯定的,他的家外面对于他而言是阴暗冰冷的。那么这种占有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孟子老先生给了他如下的一段话: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娱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如果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以王道统一天下。”
今天有很多有钱人都希望到乡村圈一块地,在这里就希望他们看一看上面孟子对梁惠王的劝告吧。
在满足自己基本生活条件前提下,如果有余力,如果有更多的想法,在现代社会,可以通过公益的方法,学习文王的做法,为乡亲们建立一片公共的空间,按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这就是一件积德的事,是惠泽乡里的事,这也是现代国家鼓励的事,《慈善法》专门有规定公益活动的费用可以作为免税的证明。
做公益也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假公益,目的是为了钻《慈善法》空子,是为了达到减税免税的目的,一种是真公益,就是为了为乡亲们做一些好事。假与真,乡亲们心里都有数,一个人做事的发心,假以时日,是骗不了人的,所谓“疾风知劲草,日久见人心”,住在一个乡里,彼此真心相待,才是久处之道。
虽然今天的我们,生产力管理能力资金等各方面和古代的老百姓不可同日而语,但乡村只是生活之地,只需给自己一个舒适合理的空间,其余的都可以通过公共空间来满足。通过乡规民约,共同管理好乡村的公共空间,为乡村营造一个和谐的温暖的熟人社会,回归乡村社会的养育状态。敞开大门,我们获得的是彼此真诚的心,邻里乡亲,守望相助,才是无价之宝。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乡村社会,众乐乐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作者简介:曹山明,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新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会长,广义生态哲学创立者。研究新农村生态和文化等。)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曹山明@心正文化(互动吧)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